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查看: 10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状元死于热门专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秋枫 发表于 2012-5-25 16:1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状元死于热门专业?
http://www.netbig.com  2012年05月24日

核心提示:民间机构参与的大学排行榜,是一个靠谱的评价体系吗?为何每年参考这些榜单挑专业、选学校的高考生,总有那么多人依然无法选对合适的学校或专业?



最近,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2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与武汉大学(主页)版《2012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估报告》相继出炉;而在此不久,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学所的《2012中国大学评价》也刚刚出台。民间机构参与的大学排行榜,是一个靠谱的评价体系吗?为何每年参考这些榜单挑专业、选学校的高考生,总有那么多人依然无法选对合适的学校或专业?

专业排行榜单诞生的秘密
经历过高考填报志愿的人们,可以回想一下,当年是不是人手一本《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家长们是不是曾经忙于比较各个学校、专业的前后名次,生怕错过了性价比高的。可是入读后,有几人还能坚信自己选对了专业和学校?就读了那些标榜就业率95%以上专业的同学们,找工作是否依旧困难?

为什么?是我们错信了,还是错用了所谓的“排行榜”或“指南”?这些分别由20多家民营机构每年都出土的各类榜单:《大学专业排行榜》、《大学创业富豪榜》、《大学综合排行榜》等等,究竟是如何制作出的,又有多少可信的成分?

由民间机构进行的大学排行,至今已有35年历史。从事了20多年大学排行榜制作的权威大学评价咨询专家蔡言厚说:2005年民间机构发布的排行榜社会公信力为10%,2009年达到39% ,2010年上升为61.25%。民间对于榜单的争论,往往集中于一个大学榜单能否客观科学地反映学校的实力。每一个“Made in China”的榜单,从指标体系的建立,到数据的搜集统计方式,都备受质疑。

据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成员透露,所有榜单的制作程序大致相同:课题组成员每年将首先给排行榜自定一个“方向”——即今年的高校教育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是侧重科研能力,还是教学水平等。围绕这个“基点”,由组员共同商讨纳入哪些相关指标,及赋予怎样的权重。然后,交指定专家组审核。当然,所谓的指定专家组也是课题组自己组织的一批教育等领域相关专家。

从教育方向,到指标、权重,再到审核的专家组全部是“自定”,而选取不同指标或赋予不同权重都会影响最终排名。以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学所武书连多年主编的《挑专业选大学——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对大学专业的排名为例。有知情人士透露,这个专业排名榜单,主要的参考指标是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利和国家奖。其中,师生发表论文的权重占了80%以上;专利占14%以上;国家奖的权重不足4%。然后,由这些指标考核出该校某专业科学研究的总分,以此排名。由于论文的权重最大,有大学为了争取高的科学研究得分,将教育重点放在博士生的培养上,削弱对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招收,因为博士生才是产出论文质量和数量较高的群体。

如此一来,几乎可以断定,眼下市场上存在的任何一个大学排行榜单都无法避免“水分”的存在。
一方面,制作者无法建立一个百分百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保证所用数据绝对透明可靠。譬如,在美国,大学排行榜主办方会要求学校提供所需数据,然后进行复核。但是中国高校众多,复核成了难题。为了保证数据的客观公正,中国校友网和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学所主办的两个大学排行榜都只使用官方教育机构公布的数据,并且规定榜单参考的指标数据:前者的时间跨度是1952年至排行榜公布的前一年,为期50年左右;后者主要反映一个学校近几年的状况,因而时间跨度为:发布年前2~6年。另一方面,数据的收集也并非易事,往往一些与指标相关的重要数据国家不公布,或只公布部分地区。2006年,武书连研发了我国第一个涵盖全部非保密学科的大型引文数据库SCD,用于评价中国普通本科高校和以创新为主的科研机构的群体创新能力。这种数据库,虽然能部分解决搜集整理数据的难题,却为后来的“潜规则”事件创造了条件,也成为武书连在2009年受到质疑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些对于高考生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挑大学、选专业时,完全按照榜单选择自己分数线所能达到的最热门的专业或大学,结果有些悲剧就这样被酝酿出了。

高考状元死于热门专业
选错专业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可能是比别的同学都麻烦要做换专业的准备,可能要迫不得已地读研考博改变命运,也可能被完全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折磨得死去活来,或者一辈子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行业。如此,选错专业对一群人的影响又有多大?

2009年5月,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77~2008年我国各地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恢复高考的32年来,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的10年里,“高考状元”越发难以成为“职场状元”,而罪魁祸首正是:选错专业——过分追求热门学校和专业。

在中国校友会网的这次调查里,1977~1998年,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的高校还相对分散,除北大、清华外,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主页)、中国人民大学(主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页)等名校都曾录取相当数量的状元。但1999~2008年的高考状元择校情况却发生明显变化:报考清华北大的状元与日俱增,九成状元有“京师情结”,其他名校几乎无人问津。

在选择专业方面也出现了类似情况。1977~1998年,高考状元就读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较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预期贡献而非个人预期收益,相对理性。1999~2008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出现明显集中于热门专业的特点,如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等。在724名状元中,报考经管专业的有268人,高居“1999~2008年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专业排行榜”首位;其次是数理化基础类专业,有122人;位居第三的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有59人;生命科学类专业56人位居第四;之后分别是:法学、土木建筑、自动化、外语,并列排名第九的新闻和中文专业仅剩8人报考。

专业扎堆,是兴趣使然还是市场经济驱动?答案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他们几乎都没有实现当初的“收入预期”。他们就读的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中国一流的高等教育,却没有一位能入围中国杰出政治家、院士、人文社会科学家、富豪企业家等校友榜,以及长江学者等顶层人才榜单。大部分高考状元毕业时才发现,因专业扎堆而影响就业,最终只能选择与自己大学专业相关度不高的行业作为终身职业。

都是热门专业惹得祸?!通常,人们对冷热门专业的划分,依据的是预期收入的高低和未来行业工作环境的好坏。一些考生认为只要选择了热门专业,工作、收入就能有保障,其实不然。

蔡言厚认为,冷门专业是各大学压缩的专业,因此,师资力量有保证,学生被录取到冷门专业,通常能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从就业的角度看,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少,利于就业;热门专业选择余地大,就业竞争也更为激烈。譬如,听力专业——浙江中医药大学(主页)独家专业,99%的学生在大三时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了;再如,生物功能材料专业,该专业的学生约占在读大学生总数的0.016%,但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98%。麻醉学、轮机工程、医学影像学、石油工程、工程造价等都属于最高就业率的专业。相反,据高考网的统计有14个高考热门专业都是最难就业的,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网络工程等。从薪酬的角度看,就读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收入高完全不成立。高考网统计的2011年最可能成为“蚁族”的八大专业:法学、医学、会计、计算机、物流、新闻等几乎是清一色的热门专业。

如何用好专业排行榜
对于大部分高考生来说,他们不可能对全国的学校和二百多个专业都有所了解,他们甚至自己都不清楚想就读怎样的大学,怎样的专业,究竟该如何为自己挑大学,选专业。蔡言厚认为:当下的各种榜单仍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如果懂得利用,一样可以帮你获知有用的信息。

如果你是一个已经有人生规划的考生,应该首先选择专业,再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选择学校。

未确定人生规划的考生,在择校与专业的问题上,应该先考虑择校。考试成绩达到哪一层次的学校,就报考哪一层次的学校,什么专业都行。因为毕业学校是一个人的第二出生身份,人们常常首先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有些人甚至以此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好学校的社会资源丰富,对于还没确定人生终极目标的考生来讲,选择学校比选择专业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4-6-4 13:18 , Processed in 0.1169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