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查看: 216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遴选拔尖人才成首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秋枫 发表于 2011-2-28 11:3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遴选拔尖人才成首措
日期:2011-02-28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通气会
  19所中国顶尖高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一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2月25日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透露,为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已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目标锁定为: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刘桔说,将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一系列意在破解国人渴盼拔尖人才的行动已经迈上征程。刘桔说,拔尖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实施,教育部已成立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审定实施方案、选拔入选学校、指导各校的实施工作。参与高校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通过建立试点学院或试点班,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机制。

  靠什么孕育“大师”?拔尖人才究竟该如何培养?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又进行着怎样的创新?在通气会上,几所高校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解题思路。

  问题:老师照“PPT”宣科,学生靠“背功”过关,“填鸭式”教学、单一化评价,大学教育恶性循环

  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开展针对问题的研究型学习,经受锲而不舍解决问题的过程磨炼

  研究生在学总人数达到19500人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已成为该校培养创新人才体系中的重点。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介绍说,清华创新性教育是三管齐下:优化研究生、导师、学术团队三支队伍;大力建设课堂、科研、课外三大核心培养平台;牢牢树立招生、培养、发展三个全周期质量关。

  高策理透露,将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清华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在清华的研究生教育中,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了教学内容,由此增强了课程的前沿性、引导性。同时鼓励师生开展原创性学术研究以及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目前,清华所有国家实验室(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类研究基地等向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拔尖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高策理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有助于学生增强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此,清华建立了完善的包括联合培养、双联学位、交换生、海外实习、素质拓展、暑期学校、国际会议及合作研究、海外志愿服务等在内的学生国际化培养体系。据对2004级博士生的统计,至毕业离校,他们中的40%多都有出国的经历,“十二五,我们的目标是博士生在校期间100%都能出国。”高策理说。

  问题: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教育,重技能教育轻通识教育

  创新:探索四个融通——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

  从课程改革到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2009年,南京大学全面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掀起全方位本科教学革命。

  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陈建群说,南京大学强调注重给予学生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三三制”将传统专业教育“从一而终”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菜单式可选择的自主学习模式。打破了本科教育原有院系、专业壁垒,南大本科生感受到多重“冲击”:第一重,进校没有规定的专业“户口”,可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第二重,全校所有课程成为每个学生的“囊中之物”,每学年开放课程人次达到12000余次;第三重,低年级起就不断地和名教授“零距离”接触;第四重,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学生能力不同、专业准入准出标准不同划分了不同的难易层次;第五重,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人才不用再跟随专业学术类人才一起“陪公子读书”,大家有了实现个性化成长目标的机会。

  问题:学文科的不懂数理化,学理科的不会写报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和一致性要求,教育土壤和学术土壤不利于杰出人才“冒”出来

  创新:融合“拔尖”、“创新”和“人才”内涵,构建促进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

  创新=“厚基础”+“善思维”+“常实践”,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蒋毅坚说,对学校来说,关键是构建促进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包括硬设备和软设备。

  蒋毅坚说,该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理念、氛围、机制、师资等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撑,比如开办“工程大师论坛”,请名家传授工程实践经验,安排创新学分促进学生学习探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实验示范区,进行深度改革和重点突破,探索新模式。按照小规模、高规格、精英教育的原则,2002年北航成立了高等工程学院,通过“百里挑一”的二次选拔,全部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和创新教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法工程师学院则借鉴法国工程教育经验,将通用工程师国际标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致力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大工程的高端和大师级拔尖创新人才。(丰捷)
2#
夏老师 发表于 2011-2-28 11:39:05 | 只看该作者
说着容易,实施起来也有难度。
3#
来看看 发表于 2011-2-28 11:54: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xahxah2004 发表于 2011-2-28 11:54:54 | 只看该作者
学文科的不懂数理化,学理科的不会写报告,
科大的孩子文笔不错的。
5#
博闻 发表于 2011-2-28 12:35:37 | 只看该作者
学文科的不懂数理化,学理科的不会写报告,
科大的孩子文笔不错的。
xahxah2004 发表于 2011-2-28 11:54


同感~~~~~
6#
 楼主| 秋枫 发表于 2011-2-28 14:22:3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十一所名校悄然试验培养拔尖学生



大科学家钱学森留给世人的追问鞭策着教育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最近,来自多所名牌大学的消息证实,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于近期悄然实施,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入选高校是国内11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这场“试验”,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学科开始。

在高等教育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一度以“珠峰计划”的代号流传,但并未大张旗鼓地宣扬。一位大学校长告诉记者,“珠峰计划”的名字比较高调,而教育部希望各校不宣传,不张扬,埋头苦干。

这位校长说,此项计划是高校扩招以后的提高质量之举,可看作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决策者注意到,“很多前辈科学家提过顶尖人才培养不出来的问题。”

据介绍,教育部鼓励11所大学各显神通,没有定式。因此,各大名校的做法并不一样。

但是,不约而同地,在2010年高校招生宣传时,它们分别开始向中学生大力介绍这项计划的重要性,以增加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复旦大学的保送生方案称,被数学学院、物理系、化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录取的考生,入校后成绩优秀者,可进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这项计划也引起了中学教育界的注意。最近一段时间,天津南开中学校长杨静武经常从各大名校招生组那里听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个新计划。他认为,这项计划具有前瞻性,对于将来可能是具有导向性的,中学也应积极呼应拔尖人才培养的尝试,与大学合作,将有冒尖潜质的学生输送进去。
7#
 楼主| 秋枫 发表于 2011-2-28 14:25: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枫 于 2011-2-28 14:26 编辑

教育部介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关情况
2011年02月27日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http://edu.zjol.com.cn

  光明日报:在你看来,我们和国外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差距是什么?

  刘桔:我们的高等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国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因此现在拔尖人才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你刚才说和国外高校的差距,我觉得国外高校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跟国外一流大学来比的话是多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比如我们希望有好的生源,选拔优秀的学生,我们以世界一流大学为标准的话,他们的生源就比我们的生源有更多的选择性,首先不仅是本国,还是国际化的。他们所受的基础教育可能对于刚才讲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一定优势,我想这都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从教师方面,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鼓励我们最优秀的学生,师从国际大师,尽快接触前沿,融入到有影响的科学家队伍当中去。刚才大家讨论博士生去国外读博士,从长远看,我们认为对于国家的民族复兴是有好处的。在教师队伍上,象清华、北大、南大这样的学校,从国外回来的一流教师越来越多,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

  在培养模式上,刚才大家都在讲小班授课,批判精神,小班授课我们可能会不断地推行,但是我们的教师要具备这种能力,具备引导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的问题,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在拔尖人才成长的环境,不光是高等学校的环境,还有社会的环境,这些能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特别是能够潜心于基础学科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他们未来能不能成长为拔尖人才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有就是条件保障,我们的实验室建设、国家的财政支持等等,越来越好了。还有把学生送到国外去的国际环境,因为大家比较公认的一流的人才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需要到国际前沿去交流等等。我觉得很难笼统的讲我们的高等学校和国外的区别很难,但是在这些比较重要的方面我们还要作出努力。

  新京报记者:请问刘司长,刚才您讲了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拔尖计划,看到都是实行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以后有没有扩展到人文社科这快来?另外现在实行了19所高校,对这19所高校是不是实施了动态管理,有进有出,将来规模会扩大?还有经费的规模有多大,经费的分配方式是怎么样的?第二个问题是现在一直在提拔尖创新人才,南科大也在提拔尖创新人才,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批准招生,同样是拔尖创新人才,有人认为南科大没有得到支持,甚至把板子打到了教育部的身上,觉得教育部有没有背这个黑锅?

  刘桔:拔尖计划是个试点项目,我们首先在基础比较好的基础学科来尝试做这种探索,所以我们选择的是数、理、化、生物、计算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将来也有可能,即便我们现在没有列入到这个计划当中,实际上我们也在其他很多方面鼓励人文科学方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还有其他一系列政策,只是这个计划当中我们先行选择了基础学科。关于学校的问题,因为我们选择学校也是看它的基础,因为这是国家的项目,不可能包括太多学校,而且根据我们的目标定位,是选择最好的学校,而且不是学校所有的领域,而是在最好的领域实施的。

  刚才你说的第二个问题,从基础的情况来看,现在还没法对南方科技大学基础学科有一个评价,所以在我们的计划当中不会涉及到。
 续梅:我补充介绍两句,对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并进行高等教育的一些改革、探索,教育部是积极支持的态度。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正式提出来希望能够建这么一所学校,所以在去年教育部组织了相关的专家进行考察论证,这些专家根据我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对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评议以后,同意南方科技大学进行筹建。在去年年底的时候,教育部专门下发了通知,同意南方科大进行筹建,希望他们明确定位和发展思路,加快筹建,也希望广东省深圳市能加大指导支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工作能有一个推进。
  北京青年报:今年清华和北大要试点,在生命科学院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知道现在这项工作的进展,我想具体问一下,涉及到试点里面研究生要破格选拔,好象是要直接允许导师面试,两个学院之间学分互认,课程可以互选,这些工作现在进行的怎么样,今年能不能启动,具体到什么程度,涉及到本科生的破格选拔,比如说直接录取,高院长能不能介绍一下。

  高策理:这个试点工作也是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支持下,进展很顺利,刚才你提到的关键词,在选拔方式上以面试为主,特殊的也会考一点笔试,但是不会说上来前先做笔试。第二个会放开对于往届的本科生直接招到博士,这个是跟国际惯例是一样的,国际惯例反正你只要具备申请资格,不管你是什么学位都可以去申请,可以去读博士。另外从管理方式上,学生是会在北大、清华先分开,各一半学籍就放在这儿,后期跟哪个导师都可以,换句话说,导师是一个团队,是共享的,学生的身份放在清华就放在清华了。走的时候可能从清华走,北大的学生就从北大走。在培养的过程中,三校的资源、导师等等都是共享的,不仅是学分互认,可以选北大、清华的课,做一个特殊的培养方案就可以了。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试点,我们也想从这当中先试点一下,然后再看,往别的专业上做推广。这个已经启动了,九月份就会入学。博士生的考试本来就是各高校自己组织的,只有硕士是全国统考。现在第一年启动大概有五六十人。不管是硕士毕业还是本科毕业,需要申请,只要合格就可以进到里面。现在因为还没有到录取阶段,所以不知道比例会怎么样。
  续梅: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通气会就到这里。感谢各位记者和嘉宾。
8#
 楼主| 秋枫 发表于 2011-2-28 14:33:46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2月由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拔尖计划”,源自2009年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由当时的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首先提出,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教育部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珠峰计划”,最初仅有11所高校入选,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至2010年底,又有6所高校入选,它们分别是: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另外2所新入选的大学可能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
hrf1 发表于 2011-2-28 15:20:00 | 只看该作者
  创新=“厚基础”+“善思维”+“常实践”,
10#
wmj2010 发表于 2011-2-28 19:02:06 | 只看该作者
其它大学好象都是在学中科大的教学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5-5-15 22:05 , Processed in 0.1140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