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标题: 理财规划专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工行专员2    时间: 2011-7-27 11:23
标题: 理财规划专题
本帖最后由 工行专员2 于 2011-7-27 11:28 编辑

请8月1日起大家在此提问...
作者: 工行专员1    时间: 2011-7-27 14:56
本帖最后由 工行专员1 于 2011-7-27 14:57 编辑

通胀周期,央行加息频繁。

每次加息,为多得点利息,不少市民会将原来的定期存款转存。那么这次加息之后,已经存了一段日子的定期存款还需不需要去踩着这个点转存呢?

    计算方法:

    储蓄存款 一年期存款转存临界点为30天

  每次加息,为多得点利息,不少市民会将原来的定期存款转存。那么这次加息之后,已经存了一段日子的定期存款还需不需要去踩着这个点转存呢?

  根据银行业通用的转存临界点计算公式,合适的转存时限=360天×所选存期×(新利率-原利率)÷(新利率-活期利率)=转存临界点。如果存入的天数已大于转存临界点,则不要进行转存,若小于转存临界点,则可以进行转存。以一年定期存款为例,360×1×(3.5-3.25)÷(3.5-0.5)=30天。也就是说本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如果存入的天数已大于30天,就不需要再转存了。   

  据测算,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定期存款的转存临界点分别为8天、16天、30天、46天、60天、90天。
作者: 工行专员1    时间: 2011-7-29 08:14
周期互动与股狗理论

    看经济、政策、股市三周期的互动关系,其实就是一幕幕“家庭情感剧”,有和睦,有摩擦,有纷争,有妥协,喜怒哀乐一应俱全……

★夫妻:经济(GDP与CPI)

★家长:政策

★小金库:流动性

★宠物狗:股市

经济中的GDP与CPI如同一对“夫妻”,他们的情感会经历从“蜜月期(复苏GDP↑,CPI↓)-膨胀期(过热GDP↑,CPI↑)-冷战期(滞胀GDP↓,CPI↑)-低落期(衰退期GDP↓,CPI↓)”的循环。有时候也不排除会出现情感周期的紊乱,出现大喜大悲。

政策作为家庭中德高望重的家长,会根据GDP与CPI的情感变化,作出逆向调控。在他们蜜月期(复苏GDP↑,CPI↓)时皆大欢喜;在膨胀期(过热GDP↑,CPI↑)时会严厉调控;在冷战期(滞胀GDP↓,CPI↑)时,看GDP与CPI谁最威胁到家庭稳定,就斥责谁,CPI不认错(高通胀),就控通胀,GDP认错(GDP增速下滑),就保增长;如果GDP与CPI的感情双双跌落谷底,进入低落期(衰退期GDP↓,CPI↓),家长就会采取宽松策略,调和、鼓励夫妻双方重归于好,再次进入情感蜜月期(复苏GDP↑,CPI↓)。

德国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将股市与经济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狗与主人”的关系,狗有时候跑得比主人快一些,有时候又落在了主人的后面,但它总是围绕着主人转,总是在主人的身边。

股市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宠物狗”,既要看男主人的脸色(GDP增速高低),还要看女主人的脸色(CPI增速高低),更要看家长的脸色(政策的松紧)。在这个家庭不同的情感周期,股市这只“宠物狗”的待遇会随之不同。

在GDP与CPI的“蜜月期”,家长(政策)心情好,男主外(GDP持续高增长),女主内(CPI控制在温和水平),家庭欣欣向荣,财源广进(小金库里的钱越来越多),股市这只“宠物狗”会得到很好的待遇,得到很多好吃的食物(经济红利、通胀红利、政策红利、流动性充裕),这段时间过得最“嗨皮”(HAPPY);

在GDP与CPI的“膨胀期”,钱多了,男主人(GDP增速)和女主人(CPI增速)都过于膨胀,女主人脾气太大(CPI增速>5%),就会应影响男主人的事业(GDP增速开始下滑),也会把小狗(股市)赶得远远的(通胀贴水)。

在GDP与CPI的“冷战期”,夫妻不齐力,赚钱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家长看到GDP与CPI的夫妻感情有不和的迹象,就会采取“大棒+胡萝卜”的方式进行调和。女主人脾气不好(CPI增速>5%),就严厉批评;男主人事业下滑(GDP增速下跌),就鼓励安抚。由于家庭“内政”处于讨价还价的磨合期,无暇顾及小狗(股市),小狗营养不良,情绪低落。

在GDP与CPI的“低落期”,男主人事业(GDP增速)下滑明显,女主人没有充裕的钱消费,心情不好(CPI增速下滑),两人都情绪低落,家长(政策)开始采取宽松政策鼎力支持,逐渐使男主人的事业,和女主人的心情,都逐渐好转起来(GDP增速上升,CPI增速上升),小狗(股市)开始得到照顾,情绪好转。

如此,这部“家庭情感剧”便周而复始上演……
作者: 工行专员1    时间: 2011-7-29 08:15
徐氏定律看我家
   
    依据徐氏定律第三条,《周期互动与股狗理论》(见上文),即经济中的GDP与CPI如同一对“夫妻”,他们的情感会经历从“蜜月期(复苏GDP↑,CPI↓)-膨胀期(过热GDP↑,CPI↑)-冷战期(滞胀GDP↓,CPI↑)-低落期(衰退期GDP↓,CPI↓)”的循环。政策作为家庭中德高望重的家长,会根据GDP与CPI的情感变化,作出逆向调控。股市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宠物狗”。

在家庭中,我老公是GDP,我是CPI,在2011年6月之前,我与老公分居两地,多少徐氏定律中的《周期互动与股狗理论》有些虚构成分,如我家虽有房,但是没有宠物狗。但是,在我今年6月份生病后,在外地工作的老公申请调回武汉成功。家庭情感的周期互动正式经历着考验。

在我6月生病的这段日子里,GDP和CPI不能见面,也都没有上班,家庭经济和情感周期都处于衰落期或低落期。这是真正考验我们俩感情的时候。我以梁静茹的《问》一首类比自己。我生病后,老公也请假在家一直等待我病情好转与治愈的消息,他则以林嘉欣的《恋之风景》类比自己的心情。在我生病的日子里,家庭经济和情感虽然同处低落期,但感情的根不仅没有断,而且经受了风雨的考验,更加牢固。

2011年7月我出院后,老公在武汉单位正式上班,我则还处调养当中。徐氏大家庭和老公爸妈都不支持我过早上班,过于劳累。此时家庭情感周期出现明显变化,因为GDP在上班,CPI没上班,家庭经济处于通缩状态,家长们特别是老公妈对老公的关切令老婆我有点“难以忍受”,所以,我要求上班以使CPI正常运转。

现在,GDP,CPI都开始上班了,家庭情感剧仍将周而复始上演!
作者: 工行专员1    时间: 2011-8-5 09:56
投资是场“概率游戏”

首先让我们来假设一种情景。

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B是50%可能性赢200,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个?

在“风险”和“收益”比例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习惯性地会选择“无风险收益”,也就是会选择100%赚100块。因为“只赚不赔”的买卖谁都愿意去做,而“有风险”的买卖谁都不愿意去做。

我们有时一定会做“有风险”买卖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增加“有风险收益”例如:100%会赚100块和50%机率赚300、(400、500、600、700……)随着“有风险收益”的增加,人们的选择就会开始出现分化。

博览研究员经过随机测试身边10位同事得出的结果是:

●当“有风险收益”小于500时,他们都会选择“无风险收益”也就是稳赚100块;

●当风险和收益比达到“1:5”时,有1位同事选择了“有风险收益”,出现了第一个做“有风险”买卖的人,即,他愿意以100块作为代价去换取赚到500块的机会。

●随着这种比例的提高相继有更多的同事愿意去做“有风险”买卖。当这种“比例”达到“1:10”的时候,所有同事毫不犹豫都选择了“有风险收益”。

从这组测试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风险和收益的“比例”决定着我们的投资行为。——资本在“比例小”的时候选择“收益”,在“比例大”的时候选择“风险”。

为什么从“只赚不赔”到“热衷风险”当我问起:为什么当“比例”达到“1:10”你们都会选择“风险”,同事们好像都无法说清楚真正原因。

博览研究员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从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投资行为不仅仅是人们对金钱的渴望,更体现出资本的内在本质——逐利。

无论是“大资本”还是“小资本”从资本的“内涵”(资本逐利属性)以及“外延”(人们对财富的渴望)上都有“增值”“保值”的要求,而这种“比例”关系又决定着资本在“增值”还是“保值”意愿上的强弱程度。——资本在“比例小”的时候选择“保值”,在“比例大”的时候选择“增值”。

控制“比例”“引导”资本选择“比例”关系中“有风险收益”在不同的投资标的或不同时间段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投资股票、企业债券、稀有贵金属、艺术品等等。

而“无风险收益”的来源相对单一,收益的大小主要由国家政策决定,以银行利率和政府发行国债利率来得以实现。

所以,国家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银行利率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对风险和收益“比例”调整的目的——用“升息”来降低“比例”使得资本选择“风险收益”(投资收益)的热情减退,用“降息”来提高“比例”使得资本选择“风险收益”的热情升温。
作者: 工行专员1    时间: 2011-8-5 10:17
社科院称中等收入阶层十年后占一半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蓝皮书《201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预测20 10至2025年,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速度扩大,到2023年前后可能突破50%。蓝皮书称,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带动社会消费、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中国城市中等阶层人士数量逐渐增加,并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蓝皮书指出,2009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北京、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更分别达到46%和38%。

      蓝皮书预计,2011年至2025年,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到2019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可能首次超过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即所谓“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社会结构将首次出现。

      蓝皮书认为,新时期的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对带动社会消费、缩小贫富差距、提升社会文化素质、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等有积极作用。
作者: 九天揽明月    时间: 2011-8-5 10:38
把三分之一的收入投入股市的做法可行吗
作者: jhyrhwxx    时间: 2011-8-5 12:39
受益了
作者: 工行专员2    时间: 2011-8-10 16:36
本帖最后由 工行专员2 于 2011-8-10 16:39 编辑
把三分之一的收入投入股市的做法可行吗
九天揽明月 发表于 2011-8-5 10:38


不能简单的说可不可行,首先要看您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一般来说有一个70法则,就是用70减去您的年龄,例如您今年45岁,那么用70-45=25,即您最多将25%的资产投资于高风险资产。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还要看您的风险偏好
此外,还要参考市场行情,例如现在股票市场风险较大,不建议您过多的投资于股市,可以关注债券市场和债券基金以及贵金属
作者: 九天揽明月    时间: 2011-8-10 18:37
谢谢工行专员2的全面解答
作者: 工行专员1    时间: 2011-8-11 09:34
理财 如何走出眼高手低误区  

     我们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或者观看影视剧,会对其内容的时代特征,情节的合理性,人物的性格心理,以及语言、台词、演员的演技等等,进行评点。我们到饭店就餐,会对各种菜肴,从色、香、味到营养搭配,来一番品评,会列举自己吃过的、与之有可比性的特色美食,一一进行分析对比,指出彼处的好,此处的不足,有的还能从用料、工序、火候等诸多方面,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见,有的还会摆出一付名师姿态,指出做好此菜的正确方法,云云。

  然而,民间常有句话,说那些虽然心里明白,却缺少实际操作经验,没有真正驾驶能力的人:把戏过不得手。说的时候都踌躇满志,轻松畅快,一付如履平地的样子,但做起来却是慌乱迷茫,无从下手,一付如履薄冰的神情。眼高手低,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出来。欣赏是一回事,自己做却是另外一回事。就如我们前面所言,读得懂作品,欣赏得来戏剧电影,说得出来一大番关于炒菜的理论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自己驾驭文字,或者握手操刀,写出精妙文章、做出美味佳肴的人,却并不多——盖因眼高手低所致也。

  于我们的物质生活和家庭幸福度至关重要的财富管理而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一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朋友,看着别人在股市赚钱,邮市淘金,“基场”盈利,债市增值,收藏品市场资产翻番……心生羡慕,于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赶紧四处搜罗资金,有的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亲戚朋友借入,有的不惜将现有资产作抵押,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甚至民间高息借入资金,举债投资股市、“基场”或者艺术品市场,结果他们中的很多人由于求富心切,虽眼界高远,却又实战经验不足,操作上失误频频,如果再加上进入时机不对,就很可能陷入亏损,亏损后又一慌乱,在不该再投入时,千方百计借资投进去,意图摊平成本;在不该割肉时,由于焦灼和担忧,急于平仓,导致一个失误接着一个失误,最后是竹篮打水,甚至血本无归。

  这一现象,究其根源,主要还在于:这些盲目进入市场的人,看的多,做的少;貌似懂得的多,深层次理解的不够;作为旁观者的时候没有心理负担,而自己操作,牵涉到切身利益的时候就患得患失,操作时因惊慌而产生一系列不审慎、不理性行为。

  要走出眼高手低误区,最重要的有三个基本点:

  一是对所学的理财知识、主要理财产品的特点、适用人群、操作要务等等,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客观分析的能力,从而做好必要的心理储备。有的人,涉猎的理财知识非常庞杂,而且知识本身就常常“打架”,可因为太多,加上心切,他没有理清层次,鉴别真伪,弄明白可为还是不可为,结果一仓促上阵,自行操刀,难免在纷纭变幻的经济现象,众多良莠难辨的理财产品和各种故作高深的理财理论面前措手不及。

  二是了解自己。知彼知已,方能百战不殆。了解自己,是避免眼高手低,操作失误频发的重要一环。那些理财中说大话、期望过高、报喜不报忧的人,大多是对自己和家庭的收入水平、财务目标、风险承受能力没有一个清晰而切实的把握,没有仔细而理性地审视自己,没有在至少两轮以上的市场波动周期中检验过自己能力的人。了解自己,需要拨开理财路上各种纷纭的迷雾,静下心来,对自己作一个全面、客观、冷静的分析,并且在每一轮或成功或失误的理财周期后,认真总结,提炼操作要义,增强对市场的敏锐反映能力和把握能力。

  三是要勤于实践,稳步推进,要把理财愿景、财务计划、理财原理、成功案例贯穿到自己的理财活动中去。勤于实践,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克服贪婪、侥幸、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的思想,随时观察市场动向,在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对不熟悉的产品进行分次小额投入,并且根据某类产品较长时期的振幅,确定收益点和止损点,到达既定点位时,果断离场不恋战,从而有效锁定胜利果实或者理性避免更大损失。在逐步把握规律后,可望把实现正收益变成大概率事件。


  几年前,在一家事业单位供职的曹先生,闲暇时漫无边际地看了一些有关理财的资料,感觉理财其实很简单:无外乎就是把钱从单一储蓄中抽大部分出来,用作购买别的收益率更高的产品。2006年,中国股市开始重拾升势,他支取了5万元储蓄存款,投资股市,小有斩获后,他便信心满满地追加了15万元投资,继续在股市中翻云逐浪。在2007年的大牛市下,他的收益自然一路走高,这时候,他妻子让他把股市的钱抽出来,用作购买一套自己看中的房子。可他看着当时低迷的房市,对比两者相差很大的收益率,坚决不愿意离场,而是反过来劝妻子耐心等待,等他赚足以后,买两套房都不成问题。结果,进入2008年后,在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机)和股市调整的内在规律等多重因素叠加下,股市狂泄而下。这时候,他如果头脑清醒点儿,就应该赶快离场,以保卫前期投入的胜利果实,对后期投入的忍痛止损。可他不。书生气的他,对股市在较短时间回暖心存幻想,觉得既然一割肉就会变成现实的亏损,还不如放在那儿,股指总有上升的一天。然而,时至今日,股指也没有回到他当初能够盈亏相抵后保本甚至略有盈利的点位。而如果当时他能够忍痛抽身,将钱从股市转到楼市,那到现在,楼市的溢价率翻了一番以上。

  在经历了股市的惨痛后,2009年,看着基金在股市回暖后一路走高的可喜形势,曹先生又将2008年终奖和部分卖股票的收入合计近8万元投入基场,购买了两只涨幅靠前的股票性基金,当年收益确实不菲,到年末,“基场”的资金超过10万元。但他片面相信某些基金公司和媒体的话,认为基金可以长期投资,加上对股市上升还有幻想,所以没有赎回。结果遇到了2010年的阴跌,其上年的收益缩水大半。

  到2010下半年,在出师股市不利,转战基场不顺的时候,看了专家关于白银未来仍有很大涨幅的判断和身边不少朋友炒作纸白银获利不菲的消息,他从股市和“基场”共抽调了5万多元,用于网上炒白银。在2010年末到今年4月底前,在以上升为主导的白银市场,他一出师就赚了个大笑脸——收益率达到30%以上。然而,4月底风云骤变,因为拉登被击毙等一系列国内外事件的影响,白银从10元多直跌到6元多,每克跌了近4元钱。而曹先生在9.88元买进的白银,到5月中旬,账面亏损达到2万余元,将他辛苦半年的成果全部吞噬掉。

  经历了从起点——高点——急速滑落——有所回升——转投资——较高收益——较大幅滑落——重新回到起点的过程后,冷静下来,回顾这几年的理财路,曹先生慢慢悟出: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稳健的策略;也没有通过小额投入,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扩大投资规模。而是从书本和媒体上得到些理财知识,加之看到别人理财收益颇高,增值心切,刚进场就大举投入,自己没有经历过大熊市的挫折,缺少断臂求生的决心,且片面相信某些或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或本身就只是虚妄判断,缺少实践支持的所谓专家理论。期望过高,操作上不够谨慎。眼高手低的结果,是几年来白辛苦了一场。

  当然,几年的理财经历,也绝非一点儿收获也没有。一系列教训,让曹先生就此对理财的认识深化了不少,对理财收益的期望也更加理性而切实。他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对现有理财产品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在理财师的帮助下,重新制定了以稳健为根本,以战胜通胀、持续增值为目标,以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债券、理财产品为基石,以黄金积存、网上贵金属为补充,以股票、基金为收益增长点的理财规划,并确定根据自己年龄和家庭财务变化情况适时修订的理财思路。他表示要通过不懈的学习和实践,彻底走出眼高手低的误区,在持续的理财中收获财富,收获幸福。

  (工行网站特约 作者:小禾)

 
作者: 无名    时间: 2011-8-18 20:15
回复 11# 工行专员1
本人对理财知识一窍不通通过您的以上理财介绍,觉得很深奥的

今天与人聊天,他说现在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很不理想。想试一试纸黄金。
他还说买黄金是投资,买白银是投机~~~

让我听得一头雾水
请介绍一下纸黄金的投资和操作,谢谢!




欢迎光临 中科大家长论坛 (http://w10.ustcjz.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