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查看: 261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教授炮轰“北清神话” 称招生方式非变不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秋枫 发表于 2011-7-8 11:1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复旦教授炮轰“北清神话” 称招生方式非变不可
 http://www.gmw.cn 2011-07-08 09:23:14 来源:齐鲁晚报
   
冯玮最近成了微博红人,因为他接连发7条微博,炮轰“北清神话”。

  □“当地政府在接受采访时说对填报高考志愿没有进行行政干预,也没发过什么相关文件。当时我就说了,如果发文件了那就是闹笑话了,哪有文件规定必须报哪个学校的?但是一系列奖励措施算不算政府导向?”

  □张琳当时想报北大的新闻学,结果被哲学专业录取,“后来她父亲还对我说,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复旦学‘经济学’专业前途光明,去北大学哲学,出来后干什么?”

  “她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冯玮认为,这才是让他感觉最可悲的,这才是他炮轰“北清神话”的最主要原因。

  连续在湖北招生4年的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组长冯玮,接连被考生“放鸽子”,近日,他终于忍不住在微博上炮轰“北清神话”。在同行保持缄默时,冯玮却选择在微博这个功能强大的平台上,炮轰高考招生潜规则,这是个性使然,还是利益攸关?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处在漩涡中的冯玮教授。

  谈炮轰“北清神话”>>

  复旦大学该为我颁发“特别贡献奖”

  7月5日下午2点,冯玮坐在办公室里,正在专心发微博,他开玩笑地对记者讲:“我正在给上海交大的领导‘上课’。”他说的“上课”,指的是提意见。

  “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我提出的?是因为这几年我在湖北招生体会比较深,我们和‘北清’招生有‘交集’,有一些想上我们学校的,被‘绑架’到‘北清’去了。”冯玮是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组长、该校历史系教授。

  冯玮说,他在网上“放炮”,学校从来没有对此表态,或有人找他谈话。他觉得,“复旦大学应该为我颁发‘特别贡献奖’,我不是为了我个人。”

  2008年,冯玮第一次到湖北招生,感觉有点不正常:清华大学在当地文科录取的最低分数是617分,而复旦大学最高才601分,“一所工科院校的文科录取线怎么比文理综合性大学高那么多?复旦没那么差吧?”

  刚开始,他认为是学生填报志愿太盲目。当他咨询一些高中的校长时,才发现事实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样:有的高中对报考高校进行排名,然后分别给予奖励。2009年再去湖北招生时,他就觉得“太过分”了。

  当年有一位文科考生张琳(化名),成绩排在全省20多名,复旦承诺可以任选专业,张琳选了最热门的“经济学”专业。当她和复旦签了“预录取协议”之后,在距离填报志愿关网还有3小时时,张琳“反水”了,去了北大。

  这是复旦在湖北招的一位文科最高分,“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经济学专业白白浪费了一个名额。”冯玮至今心情难以平静:“我们不可能再降低分数录一个,不然的话别的学生会造反啊,他们分高都上不了经济学专业,再弄进来一个分数低的,那别的学生会问:‘是不是有什么黑幕啊?’”

  到了2010年,湖北某县一位文科状元罗平(化名),当时从县城赶到武汉见到冯玮,冯玮承诺如果进复旦,专业可以任意选择,罗平选了“经济学”,但是等签“预录取协议”时,他又放弃了。

  2011年,高考成绩在湖北省名列前茅的夷陵中学高考生高红(化名),6月28日与复旦大学签订了“预录取协议”,后又改报了北大。

  谈行政干预>>

  一系列奖励算不算政府导向?

  在冯玮看来,无论是张琳,还是罗平,这些考生选“北清”并不是主动,而是身不由己地“被绑架”了。

  罗平成为县文科状元之后,清华大学抛出了橄榄枝,但是他对清华的专业并不是很感兴趣。而如果进复旦,他可以任选专业。

  罗平从县城专门赶到武汉,去见冯玮。“我想,他那一个小时肯定是比较痛苦的。”冯玮纳闷:既然都那么大老远跑来了,为何不签“预录取协议”?

  后来,罗平如实相告,在他从县城来武汉的路上,副县长接连给他打了5个电话,让他一定要报考“北清”。

  而罗平去了清华之后,成为该县恢复高考后考取清华大学的第一人。县教育局奖励了他5万元,他一下子成了整个县城的光荣和骄傲。

  而湖北宜昌的高大成自从今年女儿高红取得了一个较好的高考成绩之后,女儿上哪所大学已经不再是他们一个家庭的事情,来自各方面的说客已经让他“崩溃”了。

  北大承诺给高红的专业是法学,清华是环境物理学,而这些专业高红并不喜欢,复旦则是任选专业。所以,高红的填报倾向很明显。但是最后,高红还是“反水”了。

  5日一早,冯玮接到宜昌当地一家媒体记者的电话,“当地政府在接受他们采访时说,对填报高考志愿没有进行行政干预,也没发过什么相关文件。当时我就说了,如果发文件了那就是闹笑话了,哪有文件规定必须报哪个学校的?但是一系列奖励措施算不算政府导向?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校领导或者班主任都充当说客,这算不算对学生的误导?”

  在冯玮看来,这是一个利益链条,班主任受学校表扬,学校受教育部门嘉奖,而本地区的学生进入了“北清”,则成了整个地区教育成功的体现和功劳,“其实学生即使考上‘北清’,和区县领导没有半点关系。”

  有的地方则专门成立“火箭班”,目标就是“北清”。一些中学为何热衷打造“北清神话”?在冯玮看来,“他们就是为了提高身价,吸收更多的择校生。”冯玮告诉记者,湖北有一所中学,择校生数以百计,而每位择校生的收费则在三四万元。

  谈破除“利益链”>>

  中国高校招生方式,非变不可了!

  冯玮认为,不少考生被“北清”“绑架”,损害的是自己的利益。这才是他炮轰“北清神话”的最主要原因。

  张琳当时想报北大的新闻学,但结果被哲学专业录取,“后来她父亲还对我说,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复旦学‘经济学’专业前途光明,去北大学哲学,出来后干什么?”

  “这些考生,是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冯玮认为,这才是让他感觉最可悲的。

  曾经有一名学生王晓清,高考考了个专科,学了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生物。然后为了升本,她继续选择这个专业,一直读到了博士。今年博士毕业后,该工作了,王晓清还在矛盾着,她不喜欢呆在实验室和瓶瓶罐罐打交道,但是如果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学了20多年的东西,就全丢掉了。

  冯玮“走红”后,来采访他的记者都会问他”招生业绩”和“个人名利”的关系。

  “即便将全国的文理科状元都招到复旦,除了我可能被封为‘招生帝’,还能得到什么?”冯玮在微博里写道,“我没有招生任务,也没奖励。我就是觉得不能强*学生意愿。”

  冯玮在微博里呼吁,“我试图让考生明白,在竭力动员他们‘实现理想’的背后,有一根他们没看到的‘利益链’。我呼吁斩断这根利益链,使全社会认识到,中国高校招生方式,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北清神话’必须破除,因为这一‘神话’构筑的利益链,往往是以违背考生意愿,牺牲考生利益为代价的‘强行绑架’。‘一切为了招到考生’而不是‘一切为了考生’的招生人员,图的是什么?‘招生业绩’对我们真的重要吗?”

  湖北的一些家长觉得复旦怒了,担忧明年会减少在湖北的招生计划。冯玮说他不知道明年的招生计划,但是他会强烈建议,不仅不减少,而且要增加招生计划。(记者鲁超国)
2#
lao90286 发表于 2011-7-8 12:19:39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如此~~
3#
小巫婆 发表于 2011-7-8 13:08:26 | 只看该作者
求变出新~·~
4#
中中正正 发表于 2011-7-8 13:42:23 | 只看该作者
的确如此,为了实现北清神话,哪怕是自己最不喜欢的专业,哪怕明明知道有闪的危险也愿为此一赌的学子,年年有啊!哀哉呜呼、、、、、、
5#
兰草 发表于 2011-7-8 13:53:08 | 只看该作者
清北神话,不知还要持续多久
6#
阳光 发表于 2011-7-8 15:10:23 | 只看该作者
无语。。。。。。。。。。。。。。。
7#
hrf1 发表于 2011-7-8 15:55:14 | 只看该作者
不说。。。。
8#
幽兰 发表于 2011-7-8 16:44:11 | 只看该作者
太遗憾
9#
 楼主| 秋枫 发表于 2011-7-8 18:17:48 | 只看该作者
名校招生暗斗挖墙脚口水战 成没有硝烟的战役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8日 10:16   新京报
  在今年的高考(微博)招生过程中,复旦大学怀疑被挖墙脚,并与上海交大陷入口水战,引发了社会对高校争夺生源的高度关注。为争取到优质生源,各高校使出各种方法。拿到名次寻找考生,群发信息联络,与家长沟通……甚至会有“挖墙脚”出现。在有些地方,学校乃至地方政府也参与其中。招生数日,相当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以“预录取”圈定高分生,竞争中甚至“挖墙脚”;专家称让高校和学生自主选择是改革关键

  在今年的高考招生过程中,复旦大学(微博)怀疑被挖墙脚,并与上海交大陷入口水战,引发了社会对高校争夺生源的高度关注。

  为争取到优质生源,各高校使出各种方法。拿到名次寻找考生,群发信息联络,与家长沟通……甚至会有“挖墙脚”出现。在有些地方,学校乃至地方政府也参与其中。招生数日,相当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唯分数论”和社会人才观、教育观的问题,在生源争夺战中又一次被提出。教育专家指出,争夺生源的背后,折射的是高招制度急需改革的现状。

  “夷陵中学的小常(化名)‘反水’了!”

  7月1日早晨,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老师冯玮一起床就听到了这一消息。

  “谁策反的?”冯玮一下子跳了起来。

  “北大或清华,暂时还不确定。”前来通报消息的老师一脸凝重:“下一步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换人!”冯玮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查考生资料,他“甚至没有时间生气”。

  在冯玮看来,高考生源争夺中的斗智斗勇不输于谍战大片,招生人员既要重视说服考生,又要提防别的高校“挖墙脚”。

  在这场激烈的争夺中,各招生方为取得竞争优势,无不使出各种招数,以至于有种种不公平的竞争手段出现。

  在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这种对考生资源的争夺,根源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格局。要化解高考焦虑和生源争夺,必须推动高考改革。

  前往“战场”

  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7人兵分四路。根据历年统计,高分考生大多分布在这四条线上

  6月20日前后,在最后一次公开课的课堂上,复旦大学历史系老师冯玮告诉学生:“我要去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要为复旦大学招来出色的新人。”

  6月24日,冯玮一行7名老师到了武汉。这一天是湖北省公布高考分数的前一天。

  自从2007年复旦大学招生办将在湖北的招生工作委派给历史系后,冯玮已经连续4年参与招生工作了。他是招生组的“核心人物”。

  在冯玮参与招生工作前,复旦大学在湖北的招生情况并不十分理想。2007年,复旦在湖北招生理科最低分606分,而清华是658分。

  在冯玮和同事的努力下,复旦在湖北的招生分数线一路走高,2010年是658分,今年预计672分。

  冯玮也因此总结了一系列的招生“小窍门”。

  6月24日,冯玮不顾舟车劳顿,在武汉住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拟出第二天要发给意向考生的短信。

  短信内容是:“祝贺你取得优异成绩,拥有国内高校最丰富的课程设置,最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最好的就业前景的江南第一学府复旦大学,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希望你给力!”

  随后,考生章玄(化名)收到了短信。高考总分750分,他的成绩是676分。

  6月25日分数出来后,各高校都会拿到全省考生的分数、名次和联系方式等。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选择了理科第80名至300名,文科第20名至100名的考生,发送这条短信。

  这一选择包含着招生老师们多年的经验:名次最靠前的考生一般会直接选择清华、北大,做工作也没用。因此需要重点做工作的,是分数和北大、清华有“交集”的考生,即在北大清华是“尾部”,而在复旦是“头部”的考生。

  考生章玄正处于这个位置。

  为了第一时间争取到考生注意,短信以“飞信”方式发出。有意向的考生会不断和招生组联系。冯玮和同事们会将考生信息及意向整理,以便随后沟通。

  翌日,武汉的媒体会组织著名高校参加“高招咨询”,接听考生或家长咨询电话,并刊出包括各校预估分数线、招生政策变化等信息的报道。

  第三天,复旦大学湖北招生7人组分为“四方面军”:两人镇守武汉,两人赴黄冈、黄石一线;两人赴荆门、襄阳(原名襄樊)一线,冯玮独自赴宜昌、荆州一线。

  根据历年的统计,湖北省的高分考生大多数都分布在这四条线上。

  与复旦大学招生组同步奔赴湖北各地的,有北大、清华等其他数十家知名高校的招生老师。北大、清华历来重视在湖北的招生,参与招生的人数有二三十人。

  言语交锋

  在介绍自己学校优势时,有些招生老师会有意无意不点名提到其他学校的劣势

  事实上,在分数公布的当天,在武汉举行的招生咨询会上,各高校就进行了第一次交锋。

  参加过咨询会的考生章玄发现,各个高校在宣传时,主要介绍的不是学校的优势和专业,而是将重点放在对考生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制度上。

  “这些并不是我选择高校的主要因素。班主任有一句话我很赞同:专业第一,学校第二,地域第三,对以后的道路来说,进入了一个理想的专业才是最重要的。”章玄说。

  到了地级市的招生咨询会,言语交锋明显激烈起来。

  在介绍自己学校的优势时,有些招生老师会有意无意不点名提到其他学校的劣势。在会后和家长交流时,这种批评会十分尖锐。

  关于复旦,冯玮听到最多的批评是“复旦衰落了”以及“复旦是文科学校”。

  冯玮不得不和家长一遍遍解释:复旦是一所文理医都非常强的综合类院校,近几年的发展势头也非常好。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复旦和北大分居一二位。

  冯玮非常反感“违背事实的贬损行为”,不过他也会指出其他高校的劣势,但会以更为委婉的方法。

  在向家长大力宣传复旦学生的就业优势后,冯玮会提醒家长们,各高校对自己闭口不谈的恰恰是学校的弱项。

  家长们在暗示之下,很快就会发现某几所院校几乎不提学生的就业情况。冯玮无需明说,家长们就已经在心里投了票。

  短兵相接

  第一时间见到考生异常重要。招生老师冯玮认为,“人们都容易先入为主”

  咨询会并非冯玮最看重的。复旦在湖北省总共招不到40人,因此一个市的招生人数不过四五人,所以冯玮把重点放在和有意向的考生及家长直接沟通和约见。

  此时的交锋,进入了实质阶段。

  第一时间见到考生异常重要。冯玮认为“人们都容易先入为主”。

  清华和北大曾在湖北争夺一名状元,北大的老师赶到了学校,而清华的老师则赶往学生家找了学生,这名学生后来报考了清华,这件事给冯玮很深的印象。

  咨询会后,冯玮会第一时间将有意向的高分考生和家长约到宾馆交流。接下来就是“拉锯战”式的反复沟通。

  考生章玄说,在他得知高考分数后,每天至少会接到4至6个来自招生老师的电话,“铺天盖地,每天只忙着接电话了。”

  除了复旦,其中不乏人大、浙大、中科大等其他名校,每一所学校都答应保证他百分之百能够被录取,并首选最好的专业。

  家长们也会从其他高校处获得信息,常犹豫不决,冯玮说他和同事确定一个考生,最少也要打8个电话。

  在高校、考生双方都满意后,冯玮会拿出“预录取协议书”让考生签。当考生将名字签下时,“他的半只脚已经迈入了复旦”。

 杀手锏

  签了预录协议,相当于给考生吃了定心丸,而且是“宁考生负高校,高校不负考生”

  “即使是签了预录取协议,7月1号下午5点,湖北考生填报网上志愿截止时间之前,一切都是变数。”冯玮说。

  6月30日晚11点,已熟睡的章玄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交通大学招生组的老师,并透露已知道章玄与复旦签了预录取协议,但还是表示其学校在湖北有一个特招名额,专业是经济管理,只提供给675分以上的考生,并希望章玄能够考虑。

  这让章玄感慨:“真是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松啊。”

  最后一刻,章玄拒绝了邀请:“我不能不讲诚信,我已经跟复旦签了。”

  另一考生戚芳(化名)并不觉得这是诚信问题。她与章玄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因有少数民族加分,戚芳总分超过680。她与复旦签了预录取协议,不过在报志愿的最后一刻,她选择了北京大学。

  按照多数学校的说法,预录取协议书出现于2007年,是由中科大发明的。

  随后各学校纷纷仿效。据统计,目前使用预录取协议争抢生源的主要是内地9所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微博)、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微博)、南京大学(微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博)、哈尔滨工业大学(微博)。

  各校协议书内容大致相似,即一旦签署此协议,考生要第一志愿报考该校,通过提档线后,该校一定录取考生。

  “签署预录取协议书是为了给考生吃定心丸,很受考生及家长欢迎。”冯玮说。

  他解释说,协议对于考生并无制约力,但对于高校却有制约力。这种制约是以大学的名誉为担保的。因此会出现“宁考生负高校,高校不负考生”的情况。

  后遗症

  一旦签了协议的考生反悔,高校将很难找到高分生替代,不得不招个别低分生

  在网络填报志愿的3天时间里,招生老师们几乎是坐在电脑前,一刻不停地刷屏,反反复复地检查,当时和他们签订预录取协议的学生,是否“从一而终”,如果情况有异常,他们会再致电考生,询问原因,并加以劝导。

  预录取协议带给高校最大的麻烦,是考生反悔后高校招生“断档”。

  据了解,并非所有考生都能专一,在湖北,曾有考生和多所学校签下预录取协议书。

  由于全省前300名高分学生是众多高校紧盯的对象,预录取协议在学生报考前已将学生“瓜分”掉。这意味着,一旦部分考生反悔,高校将很难从前300名中找到替代者,只能招个别低分生。

  高校的招生情况统计要看三个数字,即最高录取分、最低录取分和平均分。这三个数字说明了一个学校在一地录取的学生质量,也间接说明了一个学校的影响力。

  “断档”的出现,会令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平均分被拉得很低。因此被各高校视为大敌。

  浙江大学湖北招生组的王老师介绍,因考生签预录取协议后反悔,导致浙江大学有3年在湖北的招生断档。

  冯玮说,为避免这一情况,复旦大学(微博)每年都尽量多签几名预录取考生,一旦有变还有替补者。如果不出现意外,则由机动名额录取。

  纷乱江湖

  在一些地方,政府把考上清华、北大当做“政绩”,不允许学生报考其他学校

  7月1日,章玄听到同学传来的消息:考生此前与复旦所签的预录取协议取消。“我当时都震惊了。”

  章玄所在的中学,共有4名学生的分数在670-680段,当时北大、清华的预录分数约683分。这4名学生都选择了复旦,并签了预录取协议。

  章玄赶紧与复旦大学招生组老师联系,得到澄清和再次保证后,才放下心来。

  之后,冯玮又致电章玄:“不要相信谣传,我们既然承诺了,肯定不会有变化的。”

  复旦与其他高校的招生之战,在7月1日达到白热化。

  这天,遭遇其他院校“挖墙脚”,一名学生突然反水,冯玮和其他同事不得不手忙脚乱地寻找替代的考生。

  这一天,复旦大学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谴责有高校招生老师冒充复旦招生老师骗考生改报志愿。

  复旦大学招办副主任徐宏波介绍,此事最早是在山西发现。当时有一名报考复旦的考生,连续接到数个自称复旦老师的电话,打听估分成绩,然后称有更高分数学生已报考了复旦,建议考生修改报考志愿。

  复旦随后连续接到广东、云南等地考生来电,询问是否取消了之前签的预录取协议。“为了防止更多考生被骗,我们不得不发布声明。”

  复旦的声明一出,立刻引发了网上关于高校生源争夺的“口水战”,甚至矛头直接对准上海交通大学,认为是交大在“挖”复旦的“墙脚”。

  对此,上海交大招办第二天也在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称“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

  冯玮所在的湖北招生组,未遇到“明目张胆欺骗考生”的行为,不过冯玮说,他们遇到的某些招生手段也超出了公平竞争的范畴。

  最令复旦湖北招生组无奈的是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左右学生报考志愿。“在许多县里面,政府把考上清华、北大当做‘政绩’,因此不允许学生报考其他学校。”冯玮说。

  去年复旦和湖北远安县考生李伟(化名)本已谈好,但就在李找招生老师签协议的路上,一名副县长给他打电话,坚持让他改报清华。因为他是县里第一个考上“清华线”的。李伟在压力下服从,县里为此奖励他5万元。

  除了政府的压力,学校对考生的报考也有左右的力量。有些学校会让学生集中到学校报志愿,以便监督。对于已经上了北大、清华分数线的考生,许多学校都希望他们尽量报北大清华,而不是选择其他学校的优势专业。

  荆门市一名今年报考北大的学生说,学校会给考上清华、北大的考生1万元的奖励,老师也会得到奖励。据记者了解,在全国不少地方有这样的奖励措施。

  洛阳理工学院附中每年都会有多名考生考过北大清华分数线。该校一名班主任邹山龙说,当地中学普遍更希望学生报北大清华,因为人们在判断一所中学的质量时,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冯玮认为第三方力量带来不公平竞争。他说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生们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报考”。

  现状之解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让高校有更多自主权,考生有更多选择权,教育的良性竞争状态才会出现

  近年来,出国留学(微博)和港校在内地的招生,给了内地学生更多选择。有观点认为这也是生源抢夺的原因之一。

  对于给内地高校带来“压力”的说法,香港大学(微博)内地事务处总监黄依倩认为,“有些夸大”。她认为学生的优秀难以用一种标准衡量,所以好学生是招不完的。

  港大每年11月开始准备下一年度的招生工作,宣传方式与内地高校相似,多是到各地开推介会。

  黄依倩说,港大从内地大学学到很多招生技巧。但有一个原则一直保持,就是避免对其他学校作出评价。“如果学生来问我们别的学校的情况,我们会告诉他们,两所学校不一样,但无法比较。”

  港大不跟学生签署任何预录取协议。黄依倩认为,预录取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

  她说港大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在宣传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的信息,不过并不进行说服工作,尤其是在学生作出决定后。

  “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学,告诉我们他不愿承受港大的压力,放弃港大。虽然我们很遗憾,但是我们并不劝他,我们尊重考生自己的决定。”黄依倩说。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高校招生争夺战,可归结于计划体系下长期以来畸形的“生源观”。“在统一考试、集中录取的高考(微博)制度中,一名考生只能被一所大学录取,无论平行志愿还是传统志愿的填报方式,都有考生去向不明的风险,进而造成考生和家长对于能否被某所大学录取的焦虑。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也就有了玩手段的空间。”

  在熊丙奇看来,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是内地高校抢生源的根源,唯有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熊丙奇认为,要破除教育本身的等级制度、批次录取的模式,让中国学生可以像美国学生一样,凭借多次考试成绩去申请多所高校,再选择其中一所就读。这样高校就会把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吸引优秀生源上。高校有了更多自主权,考生有了更多选择权,教育的良性竞争状态才会出现。(记者:孔璞 朱柳笛)
10#
石头 发表于 2011-7-8 19:33:44 | 只看该作者
政府媒体导向是相当重要的,看看每年新闻报道的重点都是:我校某某考上北大清华,其他都是附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5-7-20 22:23 , Processed in 1.5057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