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楼主: 田里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金白话

  [复制链接]
141#
星空0414 发表于 2010-10-13 09:12:4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资产“升值”那是挡不住的,自已不买那人家可要抢啰。
142#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0-14 08:43:05 | 只看该作者
热钱大举涌进亚洲市场,各国重拳抗击
【博览资讯报道】随着美国实施定量宽松政策的预期逐渐升温,热钱大举涌进亚洲市场。因担心该区域经济复苏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将受影响,亚洲多国政府开始出招应对——

●“热钱”加速回流中国的趋势已开始显现。外汇局昨日表示,将继续保持对“热钱”流动的高压打击态势。虽然从目前披露的官方数据上,还看不出热钱大规模涌入的迹象,但在国际市场动荡不定,中国二季度后经济下滑风险基本解除情况下,跨境资本在下半年会有较大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8月我国外汇占款增加2429.77亿元,较上月大幅增加42.2%。这是自今年6月份汇改重启以来,外汇占款增加值连续第二个月回升。由于该数据远超过当月外贸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之和,可见热钱在连续数月的外流后,已于当月再度重返中国市场。

●昨日,泰国内阁通过了一揽子措施,旨在抑制泰铢快速升值,并扶持因泰铢升值而遭到不利影响的企业。据悉,泰国将对外国投资者购买该国债券所获收益征税15%,该措施从13日开始生效。泰国财长扎迪瓦尼表示,泰国决定取消海外投资者的免税政策,如果泰铢兑美元继续走强,泰国政府也将考虑采取更多措施以抑制资本流入。

●日本政府或再干预汇市。日元依然维持强势,日元兑美元再度突破82水平,并再次刷新15年来的新高。强势日元拖累日本股市重挫,日经225指数昨日大跌2.1%,报收9388.64点,创下自9月8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日本财务大臣野田佳彦昨日重申,日本政府将在必要时采取包括干预汇市在内的果断措施,以抑制日元涨势。有市场人士认为,日本政府或将再次对汇市进行干预,但任何行动均不足以改变市场走向,日元兑美元突破81大关仅是时间问题。
143#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0-14 08:47:41 | 只看该作者
政策给予“通胀题材”的不是宽松,而是“纵容”
【博览资讯研报】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不加息”的言论,出自政府喉舌《人民日报》社旗下的《国际金融报》12日的头版头条。

而紧接13日又有发改委专家称,中国目前加息不现实,难以控制通胀,还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而近日还有社科院的建议,政府对价格控制的目标不宜定得太低,可考虑上调至4%左右。

从近期管理层、及决策层智囊专家的表态,“年内不加息+上调CPI底线”的政策环境,对“通胀题材”而言,不是宽松,而是“纵容”!至少在10月份,看不到政策风险。连威胁最大的加息都已排除,还有什么能有更大杀伤力!

对A股来说,眼下股市投资人炒的不仅仅是通胀预期、升值预期,或流动性预期,而是“更重要”的政策敏感度的比拼。

是不是幸福来得太突然?这既是对目前A股行情的视觉感触,更是对当前政策环境的直接感受。而幸福来得不仅突然,还有些应接不暇:

12日,发改委宣布,将提高2011年生产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水平。而这势必强化市场的通胀预期。

13日,社科院最新报告预测中国2010年全年GDP增速同比可达9.9%。同期统计局又公布,多数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提升。这强化了经济基本面的支撑预期!通胀行情展开的最佳环境正是“经济增速向上、温和通胀持续”。

但回过头来看,究竟是幸福来得突然,还是我们后知后觉、“突然”只是“假象”?亦或是根本没看透这盘“局中棋”?

9月29日楼市后续调控“新五条”政策推出,“直接”刺激结果却是A股的地产板块大涨,超级大蓝筹万科A领涨!

为什么9月打压楼市的政策调控预期,带来的是9月资金大规模流入——9月末二级市场资金量达1.35万亿、环比8月突增100亿?其中,最为显眼的是社保基金活跃的身影:据知情人士透露,在9月份市场下跌之时社保基金出手增仓,加仓多数为股票组合。

原因恐怕不会太多——四季度(至少10月份),政策定调已在内部达成基本共识,因而一批具有高度政策敏感性的资金能“先声夺人”、踩准政策节拍:在政策“夜宴”尚未开席而入座、结束前全身而退。

(研究员 吴璇)

我有
144#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0-15 08:21:26 | 只看该作者
“汇率战争”还是“战略欺诈”?
【博览资讯研报】最近国际上有两件事情左右着人们的战略思维,一边是愈演愈烈的“汇率战争”,而另一边就是中国周边越来越诡异的地缘战略棋局。国际经济战略格局早在金融风暴之后就已经分崩离析,新兴经济体、欧洲经济圈、美国“经济管理者”这三大经济势力在“较量”着全球经济战略格局新的构成方式;而全球的战略格局也似乎借着金融危机的“西风”逐渐的“支离破碎”。经济作用于战略还是战略左右着经济的传统争论似乎又开始死灰复燃。博览研究员需要指出的是,如今的经济表象也许是全球战略格局“凤凰涅槃”的前兆,“汇率战争”也许仅仅只是导火索,而真正的“战略爆炸”很可能发生在地缘战略棋局上。

从美国发动的两场局部战争开始,经济战略与地缘战略的挂钩之势便已经形成。当波斯湾成为全球能源战略的噩梦的时候,美国统领全球经济战略格局的时代正式到来。任何的经济战略模式都有着自身的自然规律,钢铁经济时代的终结伴随着英国全球海上贸易时代的落幕,那么石油经济时代的远去是否将伴随着美国全球金融帝国时代的终结呢?现在看来,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尚早,其前提在于化石燃料仍未正式推出历史的舞台,在新能源时代还未正式到来的时候,能源经济时代的衰老将首先表现在全球能源战略经济格局的分崩离析上。不管是从能源出口国家来看,还是从能源进口国家来看,在现如今全球能源格局中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唯一拥有绝对的发言权——也许美国目前牢牢的控制着中东的能源格局,但是却受到俄罗斯的能源战略遏制,况且像巴西这样的经济新兴发展国家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能源战略格局已经是支离破碎了,由此而来的战略表现却是全球地缘战略格局正在实现重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不久之前刚刚访问了中国,中俄两国最大的战略手笔不是军事合作领域上的庞大合同,而是表现在能源战略上的长远携手。俄罗斯对亚洲的能源战略之窗首先开在了“中国方向”,这将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战略信号,在俄罗斯能源西进计划处于跌跌撞撞的艰难时期,中俄之间的能源战略合作也许会为俄罗斯的国家发展战略创造新的契机——俄罗斯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而中国需要的则是稳定的能源供应。中俄在能源战略领域的携手不仅表现在经济战略领域,这样的战略合作将会持续稳定作用于东亚的地缘战略格局上。俄罗斯需要在东亚的地缘战略天平上寻找到合适的平衡位置,如果美国和日本继续加紧缩小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那么事实上也将对俄罗斯的能源东进战略构成严重威胁——如果说欧洲和美国在南欧和东欧掐住了俄罗斯的“战略七寸”的话,俄罗斯绝不会允许这样的战略悲剧在东亚重演。

一个熟悉的战略场景就是包括中俄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军演在中亚如期举行,而这样的战略巧合却表现在美日韩海上联合军演的同期举行,不巧的是中日在钓鱼岛海域的海上摩擦也见缝插针的在这期间实现了“突然袭击”。东亚的战略棋局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日本民主党政府和美国正走的越来越近,而俄罗斯原本在中日之间寻找战略平衡的策略也在发生改变,东亚的战略天平似乎正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平衡模式——一边是中俄战略同盟,而另一边却是日美战略同盟,韩国和朝鲜似乎选择作为一个聪明的观望者。地缘战略上的冲突没能进一步的加剧,这也许是新的战略格局在形成前的一个暂时平稳期,中日两国领导人最终还是进行了“非正式”的简单会晤,这对消除目前中日两国由民间到政治高层的“政治误会”极有帮助,而中美之间在战略上的紧张气氛也因美国放松对中国的技术出口而有所缓和。但是,经济战略上一触即发的战略气氛正越来越浓烈,美国妄图借美元贬值恐吓全球的战略态势愈来愈明显,全球由欧洲到日本、中国、甚至包括东盟内部的新兴经济发展体都已经开始警觉起来,大家似乎已经做好了打一场“汇率防御战”的准备。

一场全球范围的“汇率战争”难道真的就不可避免了吗?难道美国为了挽救自己的金融帝国,真的就不顾一切了吗?难道全球经济战略领域的一场革命真的要开始了吗?种种的疑问在这如此敏感的战略时期似乎都很正常,但是,如果抓住了美国现如今的战略核心利益,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在汇率问题上的“火爆行为”仅仅只是一个声东击西的策略,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战略行为。一场“汇率战争”并不能让美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反而会让美国失去全球金融战略格局中的“老大”位置。更何况如果要发动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汇率战争”,中国将会首当其冲的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要矛头——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手中握有全球第一的美元国债,更在于中国目前在美国经济复兴计划中的重要战略市场地位。这仅仅只是一个经济战略领域的讹诈,目的是逼迫中国走“美式经济战略轨迹”。所谓的“美式经济战略轨迹”即是要求中国放弃目前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战略攻势,在亚太战略中给美国让出绝对的主导位置,相比于中国在东盟以及在东亚,甚至是在中亚一路高歌的经济战略攻势,美国的身影显得是如此的落寞。

抓住了美国的“战略根本”,我们就很容易在“汇率战争”和地缘战略之中找到目前全球经济战略格局急转直下的真正原因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事实是,12日闭幕的首届东盟防长扩大会议让我们看到了美国迫切的“如意算盘”——改变目前美国在亚太战略格局中的边缘位置,为美国经济战略的东进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汇率战争”既是做给中国看的,也是用来恐吓东盟内部的新兴经济体的。从奥巴马同意向中国出口C-130大型运输机这样的举动来看,一场奥巴马亲自导演的“汇率战争”大戏即将进入高潮,奥巴马并未真正举起手中的大棒,而中国也并没有立即向美国递送糖果,大家都期待地缘战略的天平朝向自己这一边。

(研究员 李明)
145#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0-18 09:06:42 | 只看该作者
对当前行情背景、成因、变数的解答(上)
问:短短6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已逼近3000点,涨幅高达15%,行情涨得太快了,是否该结束了?【博览资讯研报】李宏图:6个交易日上涨15%,不算快!此前从3000点下跌到2600点,也只用了8个交易日。我不认为,这轮上涨已结束!如果说,行情需要调整一下,我赞同!

问:我经常看博览的产品,尤其是你们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从10月8日开始你们全面看多,我觉得,无论是行情本身,还是你们的转向,变化都太快了!这轮上涨行情能持续吗?李宏图:从各种迹象上来看,目前我们比较乐观,如果未来不出现大的变因,在时间上,总体上涨趋势,持续到年底的可能性比较大。我也注意到,市场上有不少观点将此轮上涨定性为跨年度行情,但预测的时间越久,变数越多。关键的问题,不是能涨多高、多久,而是对上涨的原因与背景,大家怎么看?源头与触发的成因不同,则对行情可持续性与高度的判断在空间与时间上,也会不一样。

问:您认为行情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都认为,现在是资产价值重估!李宏图:我不认同“资产价值重估”这一提法,应是“价格重估”。因为,价值重估是基于基本面的变化,但这轮上涨的实质是市场预期下的资金聚集,是资金推动型的上涨,是流动性通胀的预期强化下的上涨行情。简单说,与价值无关,与炒作有关;与实体经济无关,与虚拟经济有关!

问:不管与什么有关,股价上涨就行!李宏图:从现在该不该买股票的时间点上看,是对的。但如果要讨论上涨的持续性,您的这句话,就是错的!

问:为什么?李宏图:因为不同的原因,就有不同的持续性。要注意,我刚才的用词,我反复在强调当前仅限是一个“市场预期”的上涨行情?

问:美元也下跌了,人民币也升值了,资产要重估了,为什么是“预期性”呢?李宏图:美元,早就下跌了,人民币升值,也不是从10月8日才开始!包括股市在内,所有金融市场都是预期市场。

问:您认为,是什么原因,或者说,你们为什么从10月8日开始大转向?李宏图:这就要看9月底以及“十一”期间发生了什么。具体可以查10月8日《首席证券内参》的内容。我需要强调的是,A股市场本轮上涨的源头,是基于市场对美联储提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强化,预期强化的源头是美元加速贬值后,诸多国家在“十一”期间,连续采取防止本币升值的措施,引发全球竞相货币泛滥的趋势,直接引发了国际资源商品价格的大幅并全面飚升,从而强化了中国国内对双重通胀预期的骤然提升,也通过上周央行提高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发布,间接得以应验。

问:您好象,没有提到人民币升值?李宏图:是的,我并不认为,人民币升值的本身对行情的发动有多大贡献,如果没有我讲的上述原因,仅人民币升值,是不会引发这轮行情的。但它的确可以构成行情上涨推动力,准确称为“强化市场预期”的次要矛盾。其根本原因是,本来是美国的“量宽”引发全球货币的贬值,出现货币战争的乱象,但包括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却将所有问题引向汇率重估上,进而集中在人民币问题上。

“十一”期间尽管有温家宝总理在欧洲的游说,但美欧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围堵反而进一步趋强。所以,我在10月11日的写了一篇文章,其题目就是《人民币“汇战”:群殴?还是单挑?》。

问:您的意思是,人民币升值相对A股上涨来讲,只是中间传导中的某一个源头,不是所有问题最根本的源头?李宏图:是的。最根本的源头,还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

问:怎么会是次贷危机呢?那一轮危机已结束了,现在是对经济二次探底担忧,美国才采取二次量宽,引发了通胀预期的!李宏图:从今年,这一个时间点上看,是这样的。但为什么,同样是拯救经济下滑,一次量化宽松以及各国的激刺性政策,没有出现当前的乱象?当时,是各国求着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希望“英雄救美”,而此间却是“围堵”中国!?

问:是啊?为什么呢?李宏图: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所谓“经济二次探底”与“一次探底”有着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各国在一次探底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与程度出现了不同。新兴市场的国家恢复快,前景好,但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加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令其财政调控能力几乎衰竭,货币调节成为唯一的手段,即使对货币政策十分审慎的英国,也开始在谈第四季度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在寻找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来力求拯救经济下,汇率,以及作为对欧美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自然成为被共同锁定的目标!

问:所以,人民币问题是一个一直存在,只是在此间升级,但“量宽”却是一个但更具暴发力的新现象,所以,股市上涨的主推根源是“量宽”,而不是人民币升值。李宏图:不完全是这样。“量宽”在令美元贬值后,也相对是人民币升值,“量宽”令资源商品上涨,以及海外游资或许进入内地,也是会令人民币升值,但问题的关键是,人民币汇率机制不是完全的浮动汇率,而是由政府控制的、有限度的固定汇率制,所以,美欧要求人民币定出合理的价格,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中国是最大的贸易顺差国。

但核心点是升值的快慢,中国有中国的难题,美欧有美欧的标准。为什么,我要说,最根本的源头,还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呢?因为,上一次危机只是打破了原有的全球经济平衡,经济的恢复,并不是基于新建了全球经济平衡基础上的经济恢复,也没有重建新的全球货币体系,在二次经济探底的大趋势以及各国经济恢复程度不一的情况下,货币乱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首席研究员 李宏图)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对当前行情背景、成因、变数的解答(下)
问:为什么,你对当前行情上涨趋势只看四季度,而没有与市场普遍认为的跨年度行情呢?【博览资讯研报】李宏图:我并没有否定,这一轮上涨不可以跨年度,但我目前只看到四季度。我认为,后续行情需要分为三阶段来观察:

第一个阶段,就是在当前。当前行情处在上涨的初期,上涨的原因不是基于上市公司业绩的预期提升,也就是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无关,是大多数人认为后面还有更多的资金将入市,这一趋同预期强化后,先知先觉的国内存量资金在股市中的聚集,而令当前行情快速上涨,但中间免不了技术性回调。

第二个阶段,是行情进入中期,我称之为“预期的确认重估”行情,注意一下,美联储还没有正式通过量化宽松、海外游资或许正在进入的过程中,也不一定有多少资金进行股市、人民币升值究竟要升多快、多高,都需要在未来加以确认,这就说明,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有变数。或许当前市场的预期存在着对未来有过度高估或低估,都存在可能。所认,只有先对第一阶段中的预期与“现实落差”的重估,才有对资产价格的确认性重估。

第三阶段,是行情后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泡沫与实体经济背离,在某种事件下的破裂,这个阶段,不是当前需要讨论的。

问:您认为,在这一背景下,市场的投资热点在哪里呢?李宏图:如果仅限于从上述我们讨论的国际因素来讲,流动性通胀行情的投资特点,就是资源类与消费类,资源类中需要区分“传统型资源”与“稀缺资源”,消费类要分“必须消费品”与“其它”。农产品,也可划归资源类,因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所以农产品也具有稀缺特性,这一点,如同我一直关注的黄金、有色,它既有保值功能,也有避险功能一样,双重概念。

问:但您说的有些已涨得很高了!李宏图:在行情不同的阶段中表现是不一样的,初期阶段可能是普涨,一旦回调或进入“预期确认行情”,则会分化,调整行情中,市场会依据基本面加以重估,如铜、铝在初期会随普涨而上涨,但其基本面的供给处饱合状况。同样,目前作为防御型品种的医药板块在下跌,一旦行情回调,可能又会上涨。风格转化的规律,是可以依据政策的导向加以研究的。

问:您刚才更多是谈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国内因素如何呢?李宏图:首先,国际因素会极大影响国内经济政策的制定,但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调整应是大政方针,同时,货币政策仍会保持适度宽松,但会要求加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因为明年调控中国经济最大的难度是通胀。就是说,我认为未来政策制定的基调,更倾向于今年的三季度,而不是二季度。我此前说过,通胀预期已变成预期通胀,也就是说通胀的肯定性在强化。

另外,人民币升值的整体节奏加快的可能性增加,外需及产业转型的步骤会加快。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与进程只会加强、加快,不会削弱。这就意味着,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中小板,以进口贸易、外币负债过高的上市公司受益。

问:你刚才讲了未来行情的三个阶段,你认为,未来的变数在哪些方面?李宏图:这个问题很重要!对行情判断的超前性,不是判断的结果,而是产生某种结果的条件在未来,会出现什么变化。

人民币问题,相对我下面要讲的是最简单的,中美的共存性,决定了在技术层面上,双方是可以妥协的。我们最需要关注并紧跟的是,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如何实施、注入的资金有多大、是审慎型的投入,还是适度或大力度的,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对美国经济起到作用。即使量宽在11月初得以通过,但其见效期也需要6个月,所以,最早明年初才能有所见,这也是我将此间行情上涨时间锁定在四季度的原因之一,这是其一;

其二,美国量化宽松以后,其资金流向也是我们需要观察并加以研究的,是进入到实体经济,还是流向虚拟经济,这方面,我们可以研究美国的货币供应的变化,以及失业率是否回落,如果M2快速上升,则很可能引发流动性陷阱,毕竟美国经济当前似乎处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过程中,则量化宽松政策失败的可能性仍旧存在,但这是无论中美都不愿见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泡沫破裂的可能性随时都可能发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绝不次于2008年的危机!

(首席研究员 李宏图)
146#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0-19 08:25:57 | 只看该作者
强国韬略:五中全会为“战略新兴七雄”背书
【博览资讯研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究竟在“十二五”规划中占据了怎样的政策地位?一段小插曲或透露了玄机。

正当博览研究员静候《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新闻通稿之时,率先映入眼帘的却是最新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文统称“32号文”)。直到一个多小时之后,《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新闻通稿才“姗姗而来”。

通过比对《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制定“十二五”规划)、《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制定“十一五”规划)以及最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有关产业结构的章节,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以下几点变化:

※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框架已经基本构建完毕;

五年前,“调结构”重心还集中在各个产业的“自主创新”。今时今日,“调结构”重心转移至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这一转变的基础,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依托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定义明确,是依托于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明确,是依托于战略新兴产业分类的划分明确。

上述“重心转变”的政策表述非常清晰。《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强调“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后续描述段落中,《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分别指出了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能源产业、综合运输体系、信息化、海洋经济。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其他行业均属首次提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则被“拿掉”。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增量重点”的发展导向正式确立;

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框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地位如何?传统制造业又该何去何从?

制造业方面,“改造提升制造业”替代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如果联系前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难理解现代产业体系中传统制造业未来出路在于“做强”而非“求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级别会议上尚属首次提出,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披露之前对外公布“32号文”,其目的是为了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提法得到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32号文”中涉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及解释达到近千字。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所处排序,以及“32号文”中定义来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这一转变优先于“中国消费”(服务业的排序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

※“战略新兴”的风险与机遇;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与A股投资人密切相关的是:

1.新兴产业这一概念迅速蜕变或“浓缩”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覆盖范围大幅缩减。部分行业此前在预期之内,但却未列入战略性新兴行业正式名单,其面临着一轮估值的快速向下调整。列入正式名单的新兴行业,此前大多已在预期之中,短期溢价空间有限。

2.政策倾向性比较,“战略新兴”优于“大消费”。中长期来看,政策导向上,“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优先于“中国消费”。换句话说,扩大内需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不平衡”,但并非力图将中国改造成“消费型”。更迫切的改变,来自于“中国创造”,来自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来自于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政治诉求”。

(主任研究员 程凯)
147#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0-20 08:27:16 | 只看该作者
社会体制改革应先于政治体制改革  
【博览资讯特稿】中国模式最近是个很热的话题。有人问我,中国模式是否存在?我的回答是肯定的。2009年,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剑桥大学做演讲时强调,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是一个“学习中的国家”。在这里,“学习”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中国向世界所有的国家学习。中国热切地学习各种国际经验,无论是像美国这样的大国,还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虽然西方的质疑一直存在,但它们从未向中国“对外学习”泼冷水。“学习”的另外一层涵义是指中国从自己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这些年来,中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多种所有制并存、政府起着显性以及隐性平衡作用的混合经济模式。数千年以来,中国的非国营经济与国营经济同样强大。政府在国有部门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尤其是在对抗经济危机,以及修建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国有经济的力量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如果没有强大的国有经济,中国将很难如此有效地应对危机。中国的政治模式对于中国的成功来说同等重要。积极地协调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并为建立民主打下社会经济基础。

今天,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仍有改进的空间,“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世界以及中国自身经验之上的。这种模式至今仍在学习中不断发展。比如,金融危机对国有部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府将更多的资源引入非国有部门。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国有部门占有了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危机就将随之而产生。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全力发展经济。在短时间内,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这是在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是这种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的追求也带来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能源浪费、正在扩大的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以及腐败等。社会改革已经成为中国领导阶层的当务之急。

社会改革必须为将来的经济发展打下制度基础。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30年伴随着经济改革与创新。但是改革的绝大部分潜力已被挖掘,现有的增长模式的驱动力量正在耗尽。进行社会改革和建立社会制度将对中国转向消费型社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型社会将使中国得到长期的发展。过去中国建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的消费需求骤降,这也暴露出中国现有发展模式的局限。如果中国转为消费型社会,就必须建立一整套以消费为主的社会体系(如医疗保险、社会保险、教育和环境)。

社会改革也为中国将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打下基础。中国的改革进程中,经济和社会改革优先于政治体制改革。在实现更充分的民主之前,应首先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国家体系。亚洲有很多民主失败的例子,西方的民主也仍然需要改进。一个有效的民主制度需要建立在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上。相反,如果在没有基本的国家体系的前提下就实行西方式民主,那么政治混乱、社会紊乱、党派斗争就将接踵而至。这在许多亚洲国家曲折的民主进程中得到应证。在过去30年里,中国建立了基础的国有经济体系,但是社会体系尚未健全。在这个阶段,实行不成熟的西方式政治民主只会导致政治骚乱。

全球金融危机是进行社会改革和建立社会体系的一个契机。在这场危机中,中国迫切地需要新的增长模式,拉动内需则是首要任务。进行社会改革、建立社会体系并非易事。从原始经济或资本经济到现代福利资本经济就是社会改革的结果。一个坚实的社会体系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保证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由流动和社会稳定的制度基础。中国也不例外。(郑永年/文)

(
148#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0-26 08:16:32 | 只看该作者
结论:资源战略的“无形之手”已经能够拿捏住地缘政治博弈的“七寸”;稀土资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中国手中最致命的战略武器,只不过在目前的经济战略格局中,美元的杀伤性是全球性的,而稀土的战斗力却是地缘性。在日本的战略企图中,其试图用岛链来封锁中国的战略事实上效果欠佳之后,其通过经济战略上的反击来破坏中国东南亚战略的行动也遭受到了挫折。因此,借助资源战略同盟来扼住中国的经济战略咽喉已经成为了日本下一阶段经济战略的核心之一。表面上是日本在稀土战略上制衡中国的战略优势,不知不觉中却是其在以资源战略联盟的形式来包围中国。

“稀土战争”的“地缘情结”
【博览资讯研报】全世界的目光现在都被G20财长会议所吸引,“汇率战争”已经成为了当前全球经济战略中的头等问题,金融战争依然是全球挥之不去的噩梦。但是,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我们就会发现金融战争从未从根本上改变过全球的战略格局,新兴经济体的兴起和全球金融危机并不能划上完全的等号,当全球经济战略资源的分配还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的前提下,全球地缘经济战略生态将决定未来全球经济战略格局的走势。

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当美国和欧洲依然牢牢控制着俄罗斯通往南欧和东欧的能源通道的时候,俄罗斯即使拥有全球第二的石油出口能力,却不能完全掌握全球能源战略格局的方向,道理很简单,能源的战略性分配并不由产出国所决定,真正决定能源战略分配方向的是那些掌握着全球能源生命线的国家。当美国的七支航母战斗群在世界大洋中游弋的时候,结果就相当明显,中东的能源出口国家仍然要靠着看美元的脸色来过日子。俄罗斯的亚洲能源战略也许会帮助全球能源战略格局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会在全球经济战略格局中掀起一定的波澜。设想一下,如果哪一天俄罗斯的能源能够借助东亚的能源通道顺畅的输往东南亚新兴经济体之中,那么整个全球的能源战略格局和地缘战略格局都将发生改变。马六甲海峡将成为“战略摆设”,而能源通道输出的将不仅仅是能源,这其中还包含战略力量和地区威慑力的提升。

其实,资源战略已经在不知不觉渗透到全球战略领域的各个方面。经济战略领域是一个方面,在地缘政治领域,资源战略的“无形之手”已经能够拿捏住地缘政治博弈的“七寸”。前不久,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主权上的冲突直接上升到了战略层面,而最后决定着这场战略博弈最终方向的却是中国手上的“稀土战略王牌”,稀土资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中国手中最致命的战略武器,它的作用甚至可以类似于美国手中所握有的“美元利器”。只不过在目前的经济战略格局中,美元的杀伤性是全球性的,而稀土的战斗力却是地缘性,美元的贬值直接牵动的是全球的神经,而稀土的“战略性储备”往往会在地缘范围内掀起波涛。

中国在稀土资源领域美元定价权,这直接影响着中国这个“战略武器”的杀伤效果,另外一个层面,稀土资源的特殊性也决定着其主要的“战斗对象”是那些超级大国或者是新兴科技大国,它并不具备石油资源那样的全球战略资源储备中的“能源货币”的地位,只有在高新技术领域拥有绝对地位的国家才会将稀土资源看做是“命根子”,而在那些欠发达的国家,或者是国家经济模式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稀土的战略价值只能归于“泥土”的地位。所以,稀土具备有地缘战略的杀伤效果,自然它可以在改变全球局部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印度和日本的战略走近,其中最大的一个战略交换筹码就是双方在资源战略上的合作,日本在稀土战略上吃过中国的亏,它自然希望能够利用印度蕴藏的稀土资源来抵消中国在稀土战略攻势上的优势地位。同时,印度也希望借助日本的核技术来制衡中国在地区核威慑上的霸主地位。既然双方的战略矛头一致对准中国,既然双方的战略进攻点全都集中在资源领域,那么一场地缘政治格局的破局之战最后可能会在资源战略的真刀真枪的较量之中。而日本的战略之手还不仅仅局限于印度,像东南亚的越南这类同样蕴藏稀土的国家也成为了日本的战略发展方向。这在表面上是日本利用稀土战略来制衡中国的战略优势,不知不觉中却是其在以资源战略联盟的形式来包围中国。

在日本的战略企图中,其试图用岛链来封锁中国的战略事实上效果欠佳之后,其通过经济战略上的反击来破坏中国东南亚战略的行动也遭受到了挫折。因此,借助资源战略同盟来扼住中国的经济战略咽喉已经成为了日本下一阶段经济战略的核心之一。地缘战略上的狼烟很可能会被资源战略的战火所取代,中国不仅仅是面临一场“稀土战争”的考验,在不久的未来,在新能源等其它资源战略的战火中,中国的经济战略将会首当其冲。“金融战争”并没有让中国倒下,“稀土保卫战”也不会让中国陷入经济困局,但是,当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资源输入的时候,当中国的资源通道仍然被美国等其它地缘战略势力所控制的时候,中国经济的发展还会如此坦然吗?一场“稀土战争”仅仅只是一个警报,真正危险的是,在未来的资源战略分配中,中国还能分到几杯羹?

(研究员 李明)
149#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0-26 08:18:44 | 只看该作者
美元企稳、大宗调整、股市续涨
【博览资讯研报】有一个判断,并未在博览研究部内达成一致,所以我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先行抛出来:距11月3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二次量宽)越近,美元阶段性止跌回稳并趋升的可能性就越大,不排除美元指数达到80上方。

基于这个结论的判断,我认为,大宗商品以及黄金价格也很可能将进入程度比现在稍大一些的调整,尤其是此前因美元二次量宽的预期引发普涨但库存过高的品种,将出现更大的调整。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我对美元走势的判断外,还有基于中国在五中全会对经济减速的容忍,并由此引发对外需求可能持续下降的原因。但我认为,美国股市仍会处在缓慢的上升中,而油价在短期内基本不会太受影响。

美元回升:趋势难阻,路途坎坷“美元将止跌回稳并趋升”的判断,是基于博览财经对市场预期与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关联性研究的规律。

我们认为,金融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预测市场,在不同条件下,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金融市场对某些政策已有市场预期(如美联储二次量宽),那么金融市场往往提前于政策公布时间加以反映。通常情况是:一国政府为引导市场预期,在没有正式公布前,提前放风或加以讨论(这里也包括市场传闻),到正式公布时,金融市场会作出与政策反向的反映。这就是所谓“利空(好)出尽,是利好(空)”。反之,在金融市场对某些政策没有提前预期下,遇到突发性的正式公布的政策(如本月中国加息),金融市场则作出与此政策正向的反映。

鉴于美元指数从6月初的88.71,经过近四个月持续贬值了15%;而美联储最早是在8月底就放风二次量宽,所以,我认为,美元从8月底的82左右跌到77正是对未来美元泛滥的消化。当11月初美联储正式公布量宽时,美元应主要反映“量宽政策”对美国经济提振的市场预期。即:美元将以反映其基本面为主导,取代因美元泛滥产生货币过多的影响因素。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元泛滥因素不影响美元,而是主导因素会发生变化。谢国忠给出了这样一个量化指标:第一次量宽的货币量——不过一万亿,美金会反弹的,如果过一万亿,美元可能又要下降了。也就是说,下一阶段美元价格的主导因素是反映经济,还是货币泛滥,取决货币泛滥的量,即二次量宽的力度。我注意到伯南克此前曾说过,美国的量宽应是一个审慎型的。

大宗商品调整:回归基本面,需求是关键同样是基于对美元回升的预期,我认为,美国金融市场将转向对美国经济的预期,取代对美元泛滥的预期。所以,我对美股作出仍旧处在上升过程的判断。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宗商品、黄金不同样反映美国经济,而我要作出调整甚至下跌的判断呢?

前段时间,大宗商品价涨主要反映的是未来二次量宽的货币因素,或者说,相当程度上提前反映了二次量宽,因此,大宗商品既存在与基本面的确认,也存在技术上的回调。此其一。

其二,大宗商品、黄金处在美元走势传导链的下游。美元反映美国经济的走势后,再传导至其它。也就是说,从资本流动的方向与时间上看,如果基于“美元下一阶段反映量宽对美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则资本首先从大宗商品中流出,流向美元;在美元上涨后,再流出美元,可能会再流向大宗商品;

其三,中国是生产大国,美国是消费大国,中国经济对大宗商品基本面的权重,要大于美国经济。因此,一旦资本从美元流出后,是否流向大宗商品,更为重要的是要考量中国经济的需求以及对全球经济基本面的预期。考虑到中国近期发出的信号——经济结构调整、默认经济增速放缓、对传统产业做减法——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估计会形成一个向下的冲击。

需要强调的是,美元、大宗商品以及黄金的价格走势,不会真的要等到11月3日美联储决处会议。我认为,市场已出现了苗头,只是并不明显,还有人对此存在疑惑罢了!

(首席研究员 李宏图;见习研究员 胡祥辉
150#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 08:19:2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如何控制全球货币
【博览资讯特稿】如果你一直犹疑不定,不知道是买一辆新奔驰,还是应该买一部宝马轿车,那么你的优柔寡断或许已经耗费了9%的购车款。

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中国政府。今年6月19日中国宣布放弃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允许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浮动。尽管大多数中国观察家警告称,人民币不可能迅速升值,但大多数人预期,人民币或许将以年均5%的速度升值。尽管中国对人民币升值非常“犹豫”(谨慎),但9-10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急速升值依然没给许多美国议员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贸易政策直言不讳的批评者查尔斯·舒默(Charles Schumer)参议员利用一项新数据——这项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的贸易顺差增加至287亿美元,创下18个月来的新高——重新号召国会立法,以应对中国的货币操纵行为。“这些数字显示,中国几乎没有终止其货币操纵行为的动机,除非迫使其这么做。”他说。

在美国国会,舒默是针对中国货币行为的最尖锐的批评者之一。他指责中国的货币行为致使美国丧失了大量制造业工作。舒默等议员声称,人民币对美元的币值被低估了25%到40%,从而给予中国出口商一种不公平的价格优势。鉴于美国失业率依然在10%附近徘徊,包括舒默在内的三分之二参议员及所有的众议员都将在11月份面临国会中期选举,对中国采取行动的压力只会进一步增强。

正如预期的那样,这种压力将来自选民和工业团体,他们把美国就业岗位的流失和工厂的关闭算在了中国头上。“中国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告诉我们两件事:其一,中国重新玩起重商主义的老把戏。其二,中国的汇率政策声明是一个骗局。”美国制造业联合会执行董事斯科特·保罗(Scott Paul)在一份声明中如是说。

中国的汇率政策声明是否真的如保罗所言,是一个“骗局”?抑或,仅仅根据人民币和美国的关系来观察中国新政策的影响,只不过提供了其整体影响的一个部分图景?

中国政府没有透露中国2.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投资方向,所以谁也说不准中国的交易员们究竟在忙些什么事情。

然而,自6月19日以来的货币走势强烈暗示,中国最新的政策举动正在显著影响着全球所有货币。虽然人民币对美国的价值的确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人民币从盯住美元转为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政策变更,似乎已经终结了美元近期的上升势头,并将其推向另一个方向。

美元指数(USDX)是综合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程度的指标,这些货币包括欧元、日元、英镑、加拿大元、瑞士法郎和瑞典克朗。美元指数是在1973年3月份推出的,自那时起,它曾高涨至165点,也曾在2008年3月16日跌至70.698点。

4月中期,美元指数处于80.19点,略高于2009年11月份的75.09点,但依然位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希腊爆发危机,欧洲其他的问题被广为传播之后,美元再一次成为货币交易员的避风港,美元指数于6月7日上涨10%,升至88.05点。到了6月19日中国宣布其汇率新政策的时候,美元指数已经略显缓和,但87.04点依然明显高于4月份的水平。自那时起,随着美国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持续贬值,美元指数下跌7%以上,跌至80.88点。

许多交易员正在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购买模式的变化是近期美元走弱、欧元和日元等货币走强的背后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非常简单。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其成为全球货币市场上的最大参与者之一。甚至其购买模式的微小变化也能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买入更多的欧元、日元和英镑,并减少对美元的购买量,这些货币的相对价值就将产生变化。

因此,保罗先生、舒默参议员和其他美国议员不应该批评中国,而应该感谢中国领导人。因为中国汇率政策的变化,美国造产品如今在德国、英国和日本市场上至少便宜了6%到9%,反过来,这些国家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也就变得昂贵得多。

当然,如果你一直犹疑不定,不知道是买一辆新奔驰,还是应该买一部宝马轿车,那么你的优柔寡断或许已经耗费了9%的购车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5-1-10 19:30 , Processed in 0.1028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