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楼主: 田里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金白话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5 08:13:57 | 只看该作者
专家、机构普遍认为中国面临多重考验
【博览资讯报道】数日来围绕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一切争论都终于在凌晨得到答案。现在普遍关心的是,美联储推出的方案后,对中国会产生如何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认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若超出市场预期,将加速美元贬值过程。由于国际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计价,美元下跌大宗商品价格必然会上涨。我国购买大宗商品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此外我国手中的美元资产也会相应贬值。更为重要的是,美联储若再次实施量化宽松措施,势必将导致大量资金涌向新兴国家,这些国家则可能紧接着祭出第二波‘紧缩’政策。

同时有分析师警告称,新一轮量化宽松这个话题已经在过去两个月里让美元大幅下跌,如果美联储宣布的量化宽松措施规模小于预期,美元可能出现反弹。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在周四《金融时报》的评论文中指出,毫无节制的发行美元是世界经济的最大威胁。

夏斌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必须通过汇率政策与资本管理政策等,努力构筑防范外部冲击的防火墙。夏斌强调要保持清醒,既不要引领世界金融监管的潮流,也不要简单尾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一定要学“以我为主”式的思考。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专员何志成表示,影响中美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要参看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规模。何志成认为,规模如果在5000亿~8000亿美元之间,人民币可能会恢复一个升值的状态,而美元则不会出现明显下跌。

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绍宇认为,从国际因素来看,美国即将实行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所带来的全球流动性充裕,令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管理通胀预期的紧迫性骤然增加。
162#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5 08:24:14 | 只看该作者
“重估中国”的索罗斯们吃了定心丸
【博览资讯研报】索罗斯们为什么来到中国?

大佬们不是来喝茶的!是看到了美国衰落、中国崛起的历史必然之后,冲着人民币升值、冲着中国资产价格重估,而是带着自己的家底来做多中国。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QE2的确认,不但是“强美元”的丧钟,更是美国过去一百年在“强美元”基础上建立的消费经济帝国向“强人民币”移交权力的开始。就像一百年前在“美国梦”的感召下驶向美洲大陆的移民船一样,当前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亦是在“中国梦”的鼓舞下赌上全身家底,扬起了驶向珠穆朗玛的风帆。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在11月1日,索罗斯旗下基金SFM HK终于获得了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颁发的牌照,正式开始在港进行资产管理业务。但与这势在必得的程序化结果更让索罗斯开心的,恐怕是以下三件事:

1、伯南克终于敲响了“强美元”的丧钟,市场对美联储QE2的认知从“略超预期”到“大超预期”,美元指数一举击破10月15日76.144的阶段性低点,重新确立新一轮的下行趋势;

2、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法前表示,中国准备同其它国家合作,达致均衡的经济成长,并将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3、周小川行长在国际金融协会表示,中国将继续改革汇率机制,稳步开放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和国际化。

在我们对流动性通胀行情的阶段性及变量划分中,海外热钱的流入,对于中国资产的重估,起的是一个点火作用——“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言,人民币大幅升值将是灾难性的,但每年升值10%应该可以承受。”这是索罗斯对中国政府给出的“建议”,亦是热钱重估中国的源动力。

在“流动性+通胀”从海外预期向国内确认的阶段,我们一度担心,QE2的规模不如预期,美元的阶段性走强,加上中国开启货币紧缩周期的对冲,虽然无碍行情的钟情向上趋势,但可能会在短期形成较大幅度的调整,并对整个行情的高度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从以上各个方面传来的利好消息来看,热钱点的这把火,无疑是非常成功的熊熊大火,各路资金像资本市场聚集的意愿不断增强。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美联储QE2的确认,以及日本、英国和欧洲央行的先后跟进,令全球新兴市场范围内的流动性预期进一步高涨;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强化了人民币将保持一定幅度升值的预期;周小川行长的讲话,则让市场猜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有可能加快。

对于A股的流动性通胀行情而言,这意味着二次量宽、弱美元、热钱流入的“流动性+通胀”预期正逐步攀向顶峰,行情由第一阶段的海外热钱预期,向第二阶段的国内热钱确认的过渡非常完美,“3号高地”已无失守的可能。我们像索罗斯们那样,怀着比较欣喜的心情,期待着国内热钱和通胀问题接过行情的主导权,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完成流动性通胀行情第二阶段的确认。

我们预计,即使美国本周五的非农数据比较理想,亦难在短期内对美元弱势形成太多支撑;而即将召开的G20峰会,还会就人民币汇率预期、乃至全球货币战、经济再平衡多多方面,提供资本市场继续炒作的热点及理由。

(主任研究员 邓亮)
163#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8 08:29:04 | 只看该作者
管理层决战通胀的时刻提前到来
【博览资讯研报】农产品价格不断攀上新高;食用油涨价、方便面涨价、快餐涨价,价格上涨已从初级农产品加速蔓延到其他消费品领域;成品油价格上调,服装出厂价因原材料价格大涨也大幅飙升,市场几乎一致认为,10月CPI将再度攀升新高,通货膨胀正呈现“直线”上涨的趋势。

年内通胀风险高企难以避免,其中新的涨价因素不断创出新高是主因,这也大大超出了管理层的预期。新疆政府针对棉花的“反倒卖”、多部委酝酿联合制定措施控物价等,市场才预期不久的价格行政干预提前出台。博览研究员认为,如果说管理层抛售储备粮、油还是防击战、加息还是伏击战的话,那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全面价格行政干预,就是管理层对抗超级通胀的决战。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看好政府的行政补贴、价格管制等措施的实际效果。

新涨价因素不断超预期从农产品到金银币,从资源品到资本品,从艺术品到工业品,中国的通胀明显已不能用蠢蠢欲动来形容了,超级通胀已开始显性化。

从市场预期的7、8月份CPI涨幅年内最高,到9月份续创新高,再到10月份的预计再创新高,中国的通胀水平正在不断地超出人们的预想。

在国际,极端天气以及投机力量影响了全球基本食品的价格。先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气、暴雨洪灾的影响,后有俄罗斯大火、巴基斯坦洪灾引发的国际粮食减产,新近又传国际大豆减产严重。据悉,以色列的西红柿、韩国的大白菜、中国的大蒜以及巴基斯坦的面包价格,目前都已达到了史上最高。

国内,农产品引发的新涨价因素不断超预期,已成为通胀上升的主力。自8月份以来,农产品价格的居高不下。从小品种到主粮,从小麦到蔬菜,从玉米到方便面、再到快餐,从国际大豆暴涨到国内食用油调价,价格上涨已从初级农产品加速蔓延至其他食品。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50城市超过80%的食品价格在持续上涨。

更糟糕的是,据世界银行分析,现在粮价、菜价还不是最高的,未来两年内将达到最高点;而肉、糖、大米、小麦等世界主要食品价格的波动预计将持续5年。

博览研究员预计,明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长时间出现4%以上通胀水平的可能性大增。与此对应,估计政府管控的CPI涨幅目标,2011年极可能提高至3.5%~4%。

价格行政管制也难奏效央行的逆期加息,不仅对资本市场没有产生一点水花,对防控通胀也未见效果。大宗商品市场继续飙涨,前期大涨的“糖高宗”继续发威;棉花价格依然高歌猛进,温州游资甚至炒到了新疆。

如果说管理层对石油价格上调属于“调结构”的合理涨价,还可容忍的话;那么,针对农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的炒作,就绝对不可容忍。据悉,新疆自治区政府最近已针对棉花暴涨已发动了“反倒卖”战争,商务部与农业部已联手稳定农产品市场,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目前也正酝酿联合制定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新涨价因素不断创出新高。

博览研究员相信,新涨价因素的严重性已大幅超出市场和决策层的预想,通胀预期愈演愈烈也使的管理层不得不祭出“行政”武器,决战通胀的时刻或提前到来。

不过,博览研究员预计,行政补贴、价格管制等措施恐怕都难以拉住通胀这只“脱缰的野马”,也就是说,以“行政管制”的措施控制物价上涨难以奏效。毕竟,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成功先例。2007年,中央政府的“价格行政管制”实际也未取得什么实效,反而是金融危机将中国的高物价暂时拉了下去。

结论总体而言,针对当前的通胀以及管理层的看法,博览研究员强调三点:

●其一,新涨价因素的发力,导致了年内的CPI涨幅正不断创出新高,通货膨胀形势正呈现“直线”上涨的趋势,明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长时间出现更高通胀水平的可能性大增;

●其二,严峻的通胀形势,很可能已大大超乎管理层的预想;

●其三,面对不断超预期的通胀形势,决策层明显已提前高度警惕,逆期加息、抛售储备即为明证;与此同时,决策层的防控手段从市场调控转为行政管制的迹象明显,我们预计,管理层决战通胀的时间点或提前到来。

(研究员 宋鹏奇)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国家信息中心官员:明年CPI达4%
【博览资讯报道】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在6日的第五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上指出,受日美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中国通胀压力加剧,明年通胀率预计达到4%。

祝宝良解释说,中国的通胀预期控制还是取得一些成效的。他指出,2009年底讨论2010年中国经济的时候,大家普遍认为2010年中国通胀压力会比较大,预期较高。到2010年3月份之后,通过对房地产的调整和通胀预期的管理,货币供应量下降,中国通胀预期一直下降到了8月份。

“但是外部的原因使得我们的通胀压力进一步的加大了。”祝宝良认为,今年9月份以后的通胀压力加大,主要是受到日、美相继启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造成的。

同时,国内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使得通胀预期变成现实通胀压力的原因。祝宝良指出,国内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国内负储蓄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他解释说,从经济学上最基本的原来来说,货币发多了,物价总是要涨的,目前中国的大宗商品价格在上升,部分的粮食产品供给的价格也在上升了。

此外,低端劳动力市场工资的上涨,也将对未来通胀构成更大压力。祝宝良解释说,2000年以来,中国劳动力价格未与全球物价上涨形成联动,但近几年,由于低端劳动力的觉醒,一些公司与员工形成工资谈判机制,这些制度的变动和保障,会引起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上涨,最终对未来通胀形成较大压力。

鉴于今年通胀的形势,祝宝良预计,明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一方面在今年年底以来,通胀压力逐步上升,明年会有一个翘尾的因素,物价涨得最快的时候,大概是在明年的前三个季度;两*的召开,也将成为这段期间通胀上升的很重要因素。另外,G20资源结构的改革,使得资源税提升3%-5%,这部分提升会使CPI提升1个百分点。再考虑到房地产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走势,估计明年通胀率在4%,可能还要略高一点。

(LT)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政策风向】  
  
结论:周行长的讲话是在热钱已经成为市场重要推动力之后,政府对“热钱”的第一次公开回应,但力度之弱,态度之轻,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博览研究员不敢说这是否代表着整个政府层面对热钱态度的转变。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战术的转变,即从以前对热钱“堵”为主转为“堵”、“疏”结合,但由于央行并没有对如何“疏”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这让我们的担忧进一步加剧。

但无论如何,在目前,这毫无疑问是对A股的天大利好,虽然这将透支资本市场未来的生命力。

央行对“热钱”主动示弱?
【博览资讯研报】热钱正在疯狂涌动,在全亚洲都“同仇敌忾”的背景下,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却罕见的降低了腔调,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假如央行不是假装“放烟雾弹”,这种对热钱的主动“示弱”可能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最不可想象的结果是,这可能引发更加猛烈的热钱涌入境内,这将彻底改变政策和资产价格的天平,比07年更加可怕的资产泡沫危险可能正在向我们走来。

可怕的现实11月5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打开闸门的是美国,被钱潮所淹的却是亚洲。就在当天,韩元、新元、泰铢几乎全部触及数周、数年甚至历史高点。印度、新加坡股市悉数创出新高。

但这仅仅是大潮前的序曲,真正的主战场在中国。

12年前,以索罗斯为首的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联手狙击香港金融市场,惊心动魄的一战之后,索罗斯败走麦城。如今,索罗斯全球调兵遣将亲自拿着90亿美元进驻香港,目标直指中国,“报仇”之意路人皆知。

不仅仅是索罗斯,曾任高盛亚洲总经理的肯·寇蒂斯日前公开表态,“谁都想拥有人民币资产。”大摩、日本野村,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都在紧张的奔走相告,纷纷作出人事调动,锁定中国。

热钱正疯狂聚集。整个亚洲都在为之战栗。

10月中旬,连一向自诩为市场典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卡恩都开始公开提倡实行资本管制。

11月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表示“全球金融环境很不正常”。

事情的严峻程度可能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中国官方惟一委托调查地下钱庄活动的学者黎友焕发出警告,这两个月热钱流入的数量,按月度来看,创下2002年以来的最大规模。“增速更是明显提升,表现为越来越快。”而更可怕的是,根据黎友焕的观察,过去流入的资金大多以港澳台的储蓄资金或投机资金为主,但现在的钱来自四面八方,既有欧美的资金,也有来自日本的热钱。

更可怕的政策但就在这种“举目皆敌”,亚洲其他国家不断增强防热钱硬度的情况下,早在1个月前,泰国政府就宣布,对外资投资债券所获资本利得和利息收益征收15%的预扣税。中国的说法是什么,“不可能”, 央行行长周小川居然公开承认,“不可能完全杜绝套利。”这在以往不可能出现的“软弱”之词所导致的政策硬度相对下降必然会增强资金对政策的“轻视”之感。中国俨然已成了整个亚洲防线的最大“漏洞”。

而在目前已透露出来的具体政策上,博览研究员看到的更多是央行的“无奈之词”。

1、“在总量上实行对冲”。央行能够采取的办法无非是继续加准备金和加息,而且在年内继续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大。但这真的有用吗?在06、07年被热钱弄的灰头土面的教训似乎市场人每个人都印象深刻。这对热钱的防御性已经大打折扣,谁会再被“狐假虎威”一次呢?

2、周行长还说,“如果短期的投资性资金进来的话,将其放到池子里而不进入整个实体经济,等其撤退的时候让其从池子里流出,这在宏观上可以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池子”是周行长本次讲话最大的创新之举,但到目前为止,央行并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解释。博览研究员猜测,所谓的“池子”这可能指的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虚拟经济,但这种猜测的结果让我很惊讶。

不愿意热钱去的实体经济可能特指“楼市”,哪有热钱愿意去“实业”,你请它都不一定去,何况费这么大的周折。

那么结论就是,为了全力稳住楼市,央行可能希望“牺牲”A股。诸如国际版、提速IPO之类增加证券市场供给的或制度性变革,或战术性政策都可能会加速推出。

而稳住楼市的想法将使得央行将对楼市调控继续加力,加息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后果不言而喻从更大的层面看,周行长的讲话是在热钱已经成为市场重要推动力之后,政府对“热钱”的第一次公开回应,但力度之弱,态度之轻,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博览研究员不敢说这是否代表着整个政府层面对热钱态度的转变。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战术的转变,即从以前对热钱“堵”为主转为“堵”、“疏”结合,但由于央行并没有对如何“疏”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这让我们的担忧进一步加剧。

但无论如何,在目前,这毫无疑问是对A股的天大利好,虽然这将透支资本市场未来的生命力。

(研究员 游龙)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花旗:用“池子”来“推股市”比“养房子”更好
【博览资讯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1月5日举行的“2010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上表示,针对入境“热钱 ”,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就是把流入的短期投机性资金放进“池子”,使之不至于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待“热钱”要撤退时,再从“池子”放它走。

周小川称,“在市场存在利差的情况下,套利行为本身是符合逻辑的,不能做太多指责,也管不住。”他同时表示,目前中国的外汇体制是可以对资本项目有效管理的。

对于以上言论,花旗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称,当前,引导“热钱”进入 “池子”。是让房子上涨30%、还是让股市上涨30%,对目前的中国哪个更好?显然,是股市!

沈明高还表示,存“热钱”的“池子”可能会是一组措施:让“热钱”留在香港,进入A股市场,央行用货币政策等手段吸收对冲,或加强监管。“我建议,私有化服务业,作为‘池子’的一部分。”沈明高说。

对此,摩根士丹利亚洲业务非执行主席斯蒂芬•罗奇在财新峰会茶歇间隙时表示,不赞成把“热钱”放到“池子”的做法。
164#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8 08:29:53 | 只看该作者
管理层决战通胀的时刻提前到来
【博览资讯研报】农产品价格不断攀上新高;食用油涨价、方便面涨价、快餐涨价,价格上涨已从初级农产品加速蔓延到其他消费品领域;成品油价格上调,服装出厂价因原材料价格大涨也大幅飙升,市场几乎一致认为,10月CPI将再度攀升新高,通货膨胀正呈现“直线”上涨的趋势。

年内通胀风险高企难以避免,其中新的涨价因素不断创出新高是主因,这也大大超出了管理层的预期。新疆政府针对棉花的“反倒卖”、多部委酝酿联合制定措施控物价等,市场才预期不久的价格行政干预提前出台。博览研究员认为,如果说管理层抛售储备粮、油还是防击战、加息还是伏击战的话,那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全面价格行政干预,就是管理层对抗超级通胀的决战。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看好政府的行政补贴、价格管制等措施的实际效果。

新涨价因素不断超预期从农产品到金银币,从资源品到资本品,从艺术品到工业品,中国的通胀明显已不能用蠢蠢欲动来形容了,超级通胀已开始显性化。

从市场预期的7、8月份CPI涨幅年内最高,到9月份续创新高,再到10月份的预计再创新高,中国的通胀水平正在不断地超出人们的预想。

在国际,极端天气以及投机力量影响了全球基本食品的价格。先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气、暴雨洪灾的影响,后有俄罗斯大火、巴基斯坦洪灾引发的国际粮食减产,新近又传国际大豆减产严重。据悉,以色列的西红柿、韩国的大白菜、中国的大蒜以及巴基斯坦的面包价格,目前都已达到了史上最高。

国内,农产品引发的新涨价因素不断超预期,已成为通胀上升的主力。自8月份以来,农产品价格的居高不下。从小品种到主粮,从小麦到蔬菜,从玉米到方便面、再到快餐,从国际大豆暴涨到国内食用油调价,价格上涨已从初级农产品加速蔓延至其他食品。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50城市超过80%的食品价格在持续上涨。

更糟糕的是,据世界银行分析,现在粮价、菜价还不是最高的,未来两年内将达到最高点;而肉、糖、大米、小麦等世界主要食品价格的波动预计将持续5年。

博览研究员预计,明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长时间出现4%以上通胀水平的可能性大增。与此对应,估计政府管控的CPI涨幅目标,2011年极可能提高至3.5%~4%。

价格行政管制也难奏效央行的逆期加息,不仅对资本市场没有产生一点水花,对防控通胀也未见效果。大宗商品市场继续飙涨,前期大涨的“糖高宗”继续发威;棉花价格依然高歌猛进,温州游资甚至炒到了新疆。

如果说管理层对石油价格上调属于“调结构”的合理涨价,还可容忍的话;那么,针对农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的炒作,就绝对不可容忍。据悉,新疆自治区政府最近已针对棉花暴涨已发动了“反倒卖”战争,商务部与农业部已联手稳定农产品市场,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目前也正酝酿联合制定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新涨价因素不断创出新高。

博览研究员相信,新涨价因素的严重性已大幅超出市场和决策层的预想,通胀预期愈演愈烈也使的管理层不得不祭出“行政”武器,决战通胀的时刻或提前到来。

不过,博览研究员预计,行政补贴、价格管制等措施恐怕都难以拉住通胀这只“脱缰的野马”,也就是说,以“行政管制”的措施控制物价上涨难以奏效。毕竟,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成功先例。2007年,中央政府的“价格行政管制”实际也未取得什么实效,反而是金融危机将中国的高物价暂时拉了下去。

结论总体而言,针对当前的通胀以及管理层的看法,博览研究员强调三点:

●其一,新涨价因素的发力,导致了年内的CPI涨幅正不断创出新高,通货膨胀形势正呈现“直线”上涨的趋势,明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长时间出现更高通胀水平的可能性大增;

●其二,严峻的通胀形势,很可能已大大超乎管理层的预想;

●其三,面对不断超预期的通胀形势,决策层明显已提前高度警惕,逆期加息、抛售储备即为明证;与此同时,决策层的防控手段从市场调控转为行政管制的迹象明显,我们预计,管理层决战通胀的时间点或提前到来。

(研究员 宋鹏奇)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国家信息中心官员:明年CPI达4%
【博览资讯报道】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在6日的第五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上指出,受日美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中国通胀压力加剧,明年通胀率预计达到4%。

祝宝良解释说,中国的通胀预期控制还是取得一些成效的。他指出,2009年底讨论2010年中国经济的时候,大家普遍认为2010年中国通胀压力会比较大,预期较高。到2010年3月份之后,通过对房地产的调整和通胀预期的管理,货币供应量下降,中国通胀预期一直下降到了8月份。

“但是外部的原因使得我们的通胀压力进一步的加大了。”祝宝良认为,今年9月份以后的通胀压力加大,主要是受到日、美相继启动宽松货币政策影响造成的。

同时,国内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使得通胀预期变成现实通胀压力的原因。祝宝良指出,国内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国内负储蓄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他解释说,从经济学上最基本的原来来说,货币发多了,物价总是要涨的,目前中国的大宗商品价格在上升,部分的粮食产品供给的价格也在上升了。

此外,低端劳动力市场工资的上涨,也将对未来通胀构成更大压力。祝宝良解释说,2000年以来,中国劳动力价格未与全球物价上涨形成联动,但近几年,由于低端劳动力的觉醒,一些公司与员工形成工资谈判机制,这些制度的变动和保障,会引起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上涨,最终对未来通胀形成较大压力。

鉴于今年通胀的形势,祝宝良预计,明年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一方面在今年年底以来,通胀压力逐步上升,明年会有一个翘尾的因素,物价涨得最快的时候,大概是在明年的前三个季度;两*的召开,也将成为这段期间通胀上升的很重要因素。另外,G20资源结构的改革,使得资源税提升3%-5%,这部分提升会使CPI提升1个百分点。再考虑到房地产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走势,估计明年通胀率在4%,可能还要略高一点。

(LT)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政策风向】  
  
结论:周行长的讲话是在热钱已经成为市场重要推动力之后,政府对“热钱”的第一次公开回应,但力度之弱,态度之轻,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博览研究员不敢说这是否代表着整个政府层面对热钱态度的转变。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战术的转变,即从以前对热钱“堵”为主转为“堵”、“疏”结合,但由于央行并没有对如何“疏”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这让我们的担忧进一步加剧。

但无论如何,在目前,这毫无疑问是对A股的天大利好,虽然这将透支资本市场未来的生命力。

央行对“热钱”主动示弱?
【博览资讯研报】热钱正在疯狂涌动,在全亚洲都“同仇敌忾”的背景下,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却罕见的降低了腔调,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假如央行不是假装“放烟雾弹”,这种对热钱的主动“示弱”可能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最不可想象的结果是,这可能引发更加猛烈的热钱涌入境内,这将彻底改变政策和资产价格的天平,比07年更加可怕的资产泡沫危险可能正在向我们走来。

可怕的现实11月5日,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打开闸门的是美国,被钱潮所淹的却是亚洲。就在当天,韩元、新元、泰铢几乎全部触及数周、数年甚至历史高点。印度、新加坡股市悉数创出新高。

但这仅仅是大潮前的序曲,真正的主战场在中国。

12年前,以索罗斯为首的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联手狙击香港金融市场,惊心动魄的一战之后,索罗斯败走麦城。如今,索罗斯全球调兵遣将亲自拿着90亿美元进驻香港,目标直指中国,“报仇”之意路人皆知。

不仅仅是索罗斯,曾任高盛亚洲总经理的肯·寇蒂斯日前公开表态,“谁都想拥有人民币资产。”大摩、日本野村,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都在紧张的奔走相告,纷纷作出人事调动,锁定中国。

热钱正疯狂聚集。整个亚洲都在为之战栗。

10月中旬,连一向自诩为市场典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卡恩都开始公开提倡实行资本管制。

11月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表示“全球金融环境很不正常”。

事情的严峻程度可能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中国官方惟一委托调查地下钱庄活动的学者黎友焕发出警告,这两个月热钱流入的数量,按月度来看,创下2002年以来的最大规模。“增速更是明显提升,表现为越来越快。”而更可怕的是,根据黎友焕的观察,过去流入的资金大多以港澳台的储蓄资金或投机资金为主,但现在的钱来自四面八方,既有欧美的资金,也有来自日本的热钱。

更可怕的政策但就在这种“举目皆敌”,亚洲其他国家不断增强防热钱硬度的情况下,早在1个月前,泰国政府就宣布,对外资投资债券所获资本利得和利息收益征收15%的预扣税。中国的说法是什么,“不可能”, 央行行长周小川居然公开承认,“不可能完全杜绝套利。”这在以往不可能出现的“软弱”之词所导致的政策硬度相对下降必然会增强资金对政策的“轻视”之感。中国俨然已成了整个亚洲防线的最大“漏洞”。

而在目前已透露出来的具体政策上,博览研究员看到的更多是央行的“无奈之词”。

1、“在总量上实行对冲”。央行能够采取的办法无非是继续加准备金和加息,而且在年内继续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大。但这真的有用吗?在06、07年被热钱弄的灰头土面的教训似乎市场人每个人都印象深刻。这对热钱的防御性已经大打折扣,谁会再被“狐假虎威”一次呢?

2、周行长还说,“如果短期的投资性资金进来的话,将其放到池子里而不进入整个实体经济,等其撤退的时候让其从池子里流出,这在宏观上可以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池子”是周行长本次讲话最大的创新之举,但到目前为止,央行并没有对此作出任何解释。博览研究员猜测,所谓的“池子”这可能指的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虚拟经济,但这种猜测的结果让我很惊讶。

不愿意热钱去的实体经济可能特指“楼市”,哪有热钱愿意去“实业”,你请它都不一定去,何况费这么大的周折。

那么结论就是,为了全力稳住楼市,央行可能希望“牺牲”A股。诸如国际版、提速IPO之类增加证券市场供给的或制度性变革,或战术性政策都可能会加速推出。

而稳住楼市的想法将使得央行将对楼市调控继续加力,加息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后果不言而喻从更大的层面看,周行长的讲话是在热钱已经成为市场重要推动力之后,政府对“热钱”的第一次公开回应,但力度之弱,态度之轻,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博览研究员不敢说这是否代表着整个政府层面对热钱态度的转变。

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战术的转变,即从以前对热钱“堵”为主转为“堵”、“疏”结合,但由于央行并没有对如何“疏”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这让我们的担忧进一步加剧。

但无论如何,在目前,这毫无疑问是对A股的天大利好,虽然这将透支资本市场未来的生命力。

(研究员 游龙)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花旗:用“池子”来“推股市”比“养房子”更好
【博览资讯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1月5日举行的“2010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上表示,针对入境“热钱 ”,中国可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就是把流入的短期投机性资金放进“池子”,使之不至于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待“热钱”要撤退时,再从“池子”放它走。

周小川称,“在市场存在利差的情况下,套利行为本身是符合逻辑的,不能做太多指责,也管不住。”他同时表示,目前中国的外汇体制是可以对资本项目有效管理的。

对于以上言论,花旗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称,当前,引导“热钱”进入 “池子”。是让房子上涨30%、还是让股市上涨30%,对目前的中国哪个更好?显然,是股市!

沈明高还表示,存“热钱”的“池子”可能会是一组措施:让“热钱”留在香港,进入A股市场,央行用货币政策等手段吸收对冲,或加强监管。“我建议,私有化服务业,作为‘池子’的一部分。”沈明高说。

对此,摩根士丹利亚洲业务非执行主席斯蒂芬•罗奇在财新峰会茶歇间隙时表示,不赞成把“热钱”放到“池子”的做法。
165#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9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田里草 于 2010-11-9 09:05 编辑

十五年牛市之“中国重估”到底是什么?
【博览资讯研报】《索罗斯们看到了什么?“中国重估”》一文得到了大家关注,同时也衍生出更多疑问。本文将系统性的为各位来解释“中国重估”的基本逻辑。为了讨论内容不至于生涩难懂,博览研究员将不纠缠于相对复杂的理论性推导,而着重从结果层面来进行阐述……

没有“中国重估”,就没有“中国股神”精明投资人的诀窍在于把握趋势,尤其是长期趋势。

巴菲特成为一代股神,几十年屹立不倒,令全世界亿万投资人都“忠诚”于价值投资,所有这一切,其实有一个不为人所明的“秘密”——没有“美国重估”,就没有价值投资。巴菲特人生中最重要的投资,就是“相信美国”。

生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巴菲特是一名智者,更是一名幸运儿。

他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是分享了美国成功的一部分。

他历经了美国从“生产型”到“消费型”转变的整个过程,历经了美国由“隐形”超级大国逐步蜕变成为世界霸主的整个过程,更重要的是,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历史进程。

巴菲特式价值投资,真正奥秘在于一点——相信美国仍是这个星球上的超级大国。往往在美国经济最低迷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性的投出“信任票”——他清楚,没有了美国的持续强盛,就没有了巴菲特神话。

正如巴菲特所言:“美国拥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机制,这保证了美国的下一代会比现在过得更好。”

显而易见,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是牢牢把握住“美国重估”这一历史进程的大趋势。

林园为何成不了中国股神……答案已经非常明了——比价值投资理念更重要的是,你是否看清楚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

“中国重估”:必然发生的历史进程未来十五年,中国将逐渐成为真正的“新超级大国”——与美国这一“旧超级大国”并驾齐驱。在此期间,A股持续“长红”只是中国整体国力不断“重估”进程中的缩影。

没有“中国重估”的过程,“中国崛起”就无从谈起。“重估”与“崛起”,如同上涨与牛市,一个是过程,另一个是结果。

“中国重估”绝不是一个噱头,一个梦想,一个简单的货币现象,一个主观推动的经济行为,它是一个几乎必然发生的历史进程。一旦发生,几乎所有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都需要“重估”。没错,Everything,绝不仅仅包括资产价格。不是所谓“中国崛起”这样虚幻的词汇,而是意味着Money。

绝望的尽头即是希望的源泉这是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金融危机的“意外”出现,反而助推了中国成就“超级大国”的进程。

当中国处于一个空前绝后的历史转折点之上时,中国决策层为中国指出了“崛起之路”——执政目标从“国强”转向“民富”;“调结构”从“虚指”走向“实指”;“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正式起步……进而,十七届五中全会“有机会”载入史册。

没有金融危机,这一切还会“如此迫切”的发生吗?

这似乎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的历史重演。

金融风暴来袭,却“意外”让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进程加速;却“意外”让中国决策层找到了启动内需,启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突破口”——房地产。

中国经济变革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却又总是能够否极泰来。

希望总是出现在绝望之后。

1998年“两*”,朱镕基总理对外承诺,在他的四年任期内要完成三件大事:

●一是力保人民币不贬值;

●二是激活经济,启动内需;

●三是用三年时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

他做到了,同时中国经济迈入了新的发展周期。

时至今日,中国决策层面前恰好也有三件大事:

★一是力保人民币有序升值;

★二是平衡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协同关系;

★三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先导产业,甚至成为支柱产业。

如果做到了,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或将就此启动。

历史在重演吗?答案很大概率将选择“是”。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属于“中国重估”的起点,实现“中国崛起”真正意义上的“起点”。

在香港回归之年,一个美国人在《亚洲大趋势》中预言,亚洲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中国无疑将成为亚洲的中心。

一时间,国民信心膨胀百倍。

然而,书中另一句话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是去赶超美国,而是应该造福于中国人”。我们可能走的太远,以至于遗忘了当初出发时的誓言……

什么是“中国崛起”?话题本身就值得深思。

(主任研究员 程凯)
166#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1 09:28:58 | 只看该作者
G20:“经济战国时代”的开端
【博览资讯研报】G20时代的重新驾临宣告着全球金融版图的一次大的重组。2年前的金融风暴让新兴经济体以统一的步伐走到了世界的前台,然而仅仅是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场新的汇率危机却在悄然的改变着这样的局面,当美国的印钞机加快运转的同时,那些新兴经济体在遭受通胀危机之余,却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新兴经济体的内部。奥巴马的亚洲之行显然是一箭多雕,在安抚那些“经济受伤”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同时,也将一场美国自己导演的危机移植到新兴经济体的“内部经济伤口”上——G8变为G20宣告一个新时代的诞生,而G20变成“G8+N”的时候,全球金融版图将被撕扯得“四分五裂”,全球“经济战国时代”即将来临。

全球经济战略版图的“春秋时代”的诞生就是随着美国金融帝国的逐渐衰弱开始的,当美国的经济不再是神话的时候,当新兴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让全球的资金兴趣盎然的时候,“地区性货币”的诞生就显得迫在眉睫。欧元和人民币在彻底打败美元之前还只能称之为“地区性货币”,因为这两种货币有着一样的地缘特性,欧元在欧洲内部充当着贸易一体化的桥梁,而人民币在亚太经济圈内充当着地区流通货币的角色,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美元仍然依靠着其国家信用牢牢掌控着全球货币的“代言权”。欧洲和中国同美国的汇率战争迟早要发生,只不过在欧洲和中国尚未动手之前,美元就率先向欧元和人民币发起了攻击。

美国对欧元的攻击行动集中在2010年的上半年,那场攻击引发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序幕,类似于冰岛和希腊这样的国家纷纷倒在了“国家破产”的路上,事实上这场危机的余波仍在荡漾,现在在欧洲各国纷纷推行的“福利紧缩”政策不仅动摇了欧洲长达数十年的国家社会保障政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滞缓了欧洲经济的复苏进程。虽然类似的情况还没有在亚太地区蔓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国家并没有栽倒在国家社会保障的沉重压力下,这与该地区普遍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有关,但是,随着美元的贬值,通胀的幽灵一击在这些地区的上空徘徊,随着都可能影响到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势头。主权债务危机一击让欧洲内部产生了裂隙,法国和德国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那么对于新兴经济体集中的亚洲地区来说,通胀危机在社会底层蓄积的震荡危险也在逐日递增,经济战略格局的矛盾演化已经逐渐向着地缘政治层面蔓延。如果说中日东海冲突仅仅只是地区性地缘战略格局发生改变的前兆的话,那么一个更加危险的地缘战略博弈时代即将来临,奥巴马来了,带来的不光是美国的订单,他更带来了地缘战略博弈的潘多拉魔盒。

传统的金砖四国有两个国家集中在亚太地区,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曾一度携手度过了最为艰难的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战略性经济也曾进入过印度市场,印度也一度成为中国经济战略陆上发展的战略通道,然而这样的经济合作的黄金时期并没有延续太久的时间,那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无论在经济战略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亚太地缘战略的战略博弈中几乎是“天然的战略对手”。印度的战略方向是向东看,而中国的战略方向则是向西看,双方的战略力量在东盟方向上产生了重叠,这几乎是金砖四国中两大战略力量发生决裂的“导火索”。如果没有美国及其盟友的介入,中印之间爆发真正经济战略危机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因为从地缘经济战略上来看,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战略区域虽有重叠,却不存在绝对的交叉区域,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以战略投资和资源战略为主,而印度的发展模式则是经济战略互补形式。如果将经济战略同地缘战略掺杂到一起,那么情况就发生了完全的改变,印度会将中国频繁在印度洋出没看做是战略威胁,而不会是中国出于保卫自身的战略生命线所采取的一种防御性措施,同样的道理,中国会对印度无限的增加自己的军力而感到担忧,如果说以前的担忧集中在中印边界地区,那么现在的担忧则会扩大到对亚太经济战略生命线的担忧。

中印这两大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冷战危机”正是美国所乐意看到的,当新兴经济体之间出现裂隙的时候,原本由美国、欧洲、新兴经济体三者为主要实力代表的经济春秋时代很快就要被新的“经济战国时代”所取代,而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显然就是新兴经济体内部发生分裂为标志的,当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独立的身份参与到这场全球经济战略博弈之中的时候,美国的战略机会也就近在咫尺了。想象一下,虽然美国的综合实力在金融危机之后有所下降,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内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美国完全可以各个击破的“解决掉”这些在全球经济战略版图中和美国主唱的曲子“不和谐”的“战略音符”。奥巴马的亚洲之行还未结束,新一轮的G20会议也即将召开,这些战略步伐里的的确确透露出美国的战略思维——先用一场汇率危机搅乱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步伐,然后通过一场外交革命让这些新兴经济体俯首称臣。当然,中国绝对是个意外,奥巴马从上任之初就完全清楚,想让中国完全跟准美国的战略步伐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可以给中国划上一条“战略红线”,让中国的战略攻势有所顾忌,中国的战略发展区域也会有所限制。

此次的G20会议与其说是各国协调汇率政策的一次打聚首,倒不如说是一次全球经济战略版图发生重组的一次大碰撞。奥巴马显然不希望美国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角,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将这次会议演变成一场地缘战略格局间的大碰撞。当地缘政治战略和地缘经济战略相挂钩的时候,美国的战略力量将会有机可乘,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军事战略实力仍然没有太大的削弱,而这或许是某些新兴经济体希望借助的战略臂膀。汇率之争看来即将远去,而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新兴经济体或许要争着充当地区性的经济领导者,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危机的开始。

(研究员 李明)
167#
xujunsd 发表于 2010-11-11 13:1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6# 田里草

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应该何去何从你有没有建设性意见?
168#
lizhq 发表于 2010-11-11 16:44:04 | 只看该作者
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应该何去何从你有没有建设性意见?
同感
169#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1 21:38:54 | 只看该作者
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应该何去何从你有没有建设性意见?
同感
lizhq 发表于 2010-11-11 16:44

何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具体些啊?
170#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2 08:16:37 | 只看该作者
货币活期化加速将“逼疯”央行
【博览资讯研报】央行已经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三次释放了极其严厉的信号,包括“两次上调准备金,一次加息,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央行“11.09”宣布上调准备金率是官方确认,而市场传言的部分银行被“单独”实施差别准备金率也是真的,换句话说,“部分”银行在一天之内挨了央行“两刀”,这种准备金“叠加”史无前例。

这显示在在美国二次量化宽松、通胀形势严峻、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大的前提下,中国央行打赢控制流动性和防通胀战斗的决心有多强烈。10月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结合央行高官的最新讲话,有媒体报道,中国央行行长胡晓炼日前表示,“我们会持续地使流动性供给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能够合理,今后我们还将密切关注物价的走势。继续有效灵活运用传统的方式。”

这是央行在调整准备金后第一次“正面”对货币政策进行展望。博览研究员认为,央行继续加大政策力度的方向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央行现阶段在紧缩政策意图释放的“迫切”程度史无前例

在具体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央行所称的“继续”使用“传统”方式可能暗指07年,这意味着,以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代表的数量型工具的使用将会成为货币政策的首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加息“地位”的下降。

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并不会对年内“二次加息”构成影响,更严峻的通胀形势和资产价格隐患正在更强烈冲击决策层的视野,“二次”加息已迫在眉睫,双率齐动的概率正在加大,“数量+价格”工具齐用的货币政策新阶段已经确立。

M2重新上行的信号央行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9.3%,增幅比上月高0.3个百分点。在8月一度接近年初制定的M2全年增长17%的政策目标后,M2“探底”回升的这种态势可能来源于信贷反弹,但更主要是热钱流入压力不断加大,货币供应“过量”的严峻形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考虑到美联储QE计划有“滚动开发”的潜力,热钱涌入对M2的助推可能还只是初期,而从07年的经验看,央行的传统货币工具不足以应对无孔不入的热钱,这将使得M2继续上行“阻力”并不大。明年,我们很有可能见到货币政策与M2之间的互相追赶。

信贷破7.5万亿已成定局10月货币数据中,让决策层最不满的是信贷数据,在中国官方看来,热钱属于“不可知”,而应该“可控” 信贷失控的可能让决策层非常愤怒。

数据显示,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877亿元,而四季度本来是银行业信贷投放的淡季,这几乎已经宣布全年“7.5万亿”的防线已经失守。1-10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达6.88万亿。

人民币贷款出现加速增长的苗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商业银行经过补充资本金使得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达标后,贷款动力再次显现,另一方面也可能来自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

博览研究员相信,决策层根本不会容忍这种“失控”,信贷失控+“超级”通胀雏形叠加出现带来的后果谁也不敢承担。

包括银监会在内的金融管理当局必定会严厉打击任何可能扰乱“大局”的行动。

存款活期化趋势进一步显现M2-M1用来反应货币的活跃度,上升表示活跃度降低;下降反应交易性货币上升,通胀压力加大。

10月数据显示,M2-M1开始见顶回落。10月狭义货币(M1) 同比增长22.1%,增幅比上月高1.2个百分点,与M2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显示出在通胀预期和股市上涨背景下,存款活期化趋势正进一步显现。这一方面将对资本市场带来短期利好,但对央行而言,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也在同时加大。

(研究员 游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5-1-10 14:21 , Processed in 0.1216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