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楼主: 田里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金白话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2 08:41:13 | 只看该作者
巴菲特、比尔格罗斯们的最差投资
【博览资讯报道】上周CNBC 每天邀请一位金融投资神话创造者走下神坛,让他们说出令自己损失最大的一笔交易(worst trade)。这些大师们妙语横生,就像曾风靡一时的美剧《绝望主妇》里的名言“每个人都有一个肮脏的小秘密”一样,每个“骨灰”级的投资大师都有一笔最差的投资。但这些在他们今天的光辉战绩映照下,简直可以用轻描淡写来形容。所以让我们带着无比愉悦的心情,去了解这些大师们曾经无比心痛的投资经历吧!

巴菲特:我最愚蠢的一笔交易是买下了伯克希尔哈撒韦我知道说出这话就得好好解释。那是1962年,当时我操作的资金规模只有700 万(现在大家都叫对冲基金了)。当时伯克希尔公司从流动资本来看很便宜,作为一家老牌纺织企业,走向没落已有段时日。每一次他们关闭一家工厂,就会用得到的钱买些自己的股票,于是我打算在他们之前买入股票,将来再卖给他们,从中赚些利润。就这样,1964年我手里已经有不少他们的股票,我去跟管理层谈判,果然他们要出钱买我手里的股票,我跟他们说好11.5 就都卖给他们,但我却收到他们的邮件说,他们只肯出11.38,这让我非常生气,于是我买下了整个公司,开除了CEO。

后来伯克希尔成为一切的基础,直到1967年我找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于是帮伯克希尔打造了保险为主的业务。但它毕竟是一家纺织企业,所有的资产和业务让我随后整整20 年时间里,不得不一直向这些赔钱的业务注入资金。我们后来还买了一家纺织厂,而且还不停地购置机器,希望可以减少人力。但是整整20 年,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没有见效,事实证明纺织行业不行。如果伯克希尔起点是一家保险公司,那么市值将是现在的两倍。这笔交易让我损失了至少2000 亿美元,因为我投入的每一笔钱都是drag(累赘)。

我得到的教训是如果你深陷一个很烂的行业,尽早逃离为妙。所以我一直说成为好的基金经理,最重要的是投资好的行业。那样所有人都会认为你很聪明。除非你认为自己是个管理天才,那你可以去试着让很烂的行业起死回生,不过那又何必呢。我在多年前的年报中写过一句话:如果一个名声很好的投资经理,遭遇到一个名声很差的行业,那么最后保住名声的一定是那个行业。

所以我现在实际上是天天面对自己最大的败笔。但我当时是按照格雷厄姆的理论投资便宜的公司。现在我知道了,宁可在相对不错的价格买入好公司,也不要在看似折扣的价格买入差公司。投资经营和奥运赛场不同,奥运会跳水项目会因为你选择高难度而给你加分,而经营企业,不会因为有人认为你选择了更加曲折的道路而给你加分。付出一份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结果为什么要付出七八倍努力呢。这些1959年我遇到查理•芒格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了,可惜当时我没听他的。

比尔格罗斯(PIMCO Co-CIO):投资要看清角色本身那是1975年,当时巴菲特和芒格来找我们,希望我们贷给他们1000万。我认为这家公司只能说“有趣”,有一堆已经没落的工厂,有个See‘s 糖果店,Blue Chip Stamps,除此之外没什么有吸引力的地方。于是我拒绝了。一周后Sam Walton 来找我,希望我给他们正在扩张的沃尔玛商店贷款。他和两个儿子带着我在小镇的沃尔玛店转,还带着他家的狗。我认为他们也没什么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不久后我遇到一家我觉得非常不错的公司,叫做Itel,不是Intel。他们的办公室有整整三十层,还可以看到金门大桥呢。我当时觉得,就它了,有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东西。于是我贷给他们500 万,可是Itel半年后就破产了。

JP Morgan 曾经对国会说过,“Lending is not based on money or property”。我的理解是投资要看重character(角色本身),而不是property(房产or道具)。于是我把JP Morgan 的图像挂到了办公室的墙上,以提醒自己当年犯下的最大错误。

但正是对这个错误的反省,使PIMCO 躲过了次贷危机。因为我们当时认清了次贷的本质,包括零利率贷款等等证券化产品。无论市场多么火热,都改变不了他们的poor character,所以我们坚决不投资。正是2008 年远远好于竞争对手的收益为PIMCO 未来十年打下了良好基础。

Larry Fink(BlackRock 创办者):要相信自己的直觉BlackRock 现为全球最大的money manager,Fink 认为曾经做过的worst trade 不是输给了市场,而是自己。

只要在市场一天,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时很好的idea,却在各种经济条件下成为噩梦,也可能本来很失败的trade 却取得了莫名其妙的成功。当年我准备离开第一波士顿,那段日子非常非常煎熬,我不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我知道两点,第一我应该离开卖方,第二华尔街正在经历一场巨变。华尔街“生产”的各种证券产品,作为买方的投资者其实并不了解其中蕴含的风险,只是一味地听取卖方的“建议”。可以说我们刚刚经历过的金融危机其实就起源于八十年代末的这种情况。

所以我当时认为应该组建一家更加关注风险控制的投资公司。我记得很清楚,在我创办BlackRock 的前一年半时间里,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个季度基金会赚1个亿,下个季度会倒亏3个亿,正如我们不清楚钱是怎样赚来的,也不清楚是怎样突然亏掉的。这使我意识到绝大多数买方都不了解购买证券所蕴含的风险,换句话说,市场也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对风险进行很好的评估,买方没有真正管理好“资产负债表”。于是我在想是不是可以建立一家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和基础的公司。

但是当时的煎熬让我对自己失去信心,我把这个想法告诉Blackstone 的创办者Steven Schwarzman 和Pete Peterson,短短三天时间内我们就建立了合伙关系。他们贷给我500 万美元,我还白给他们40%的股份。可以说他们对我的信任超过了我自己,他们赢了。公司成立35 天后,我们就迎来了第一位风险控制业务的客户,4个月后开始赚钱,6 个月后我就还清了那500 万。

作为投资者一定要相信自己,特别是自己的直觉,所以这对我来讲也许是worst trade,却是他们两人的best trade。

Stephen Schwarzman(Blackstone CEO):从失败而不是战绩中学到更多我清楚地记得那是Blackstone 的第三笔投资,那时我们没有任何投资决策过程(process),决定投资一家钢铁分销商,一位合伙人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也很有把握,但是另一个合伙人认为这笔交易有些不妥。没有其他办法,我只能把两个人叫到我跟前,让他们PK,有行业经验的人赢了,因为这明显是一场不公平的较量。我们后来损失了全部400 万左右的投资。当时我们的规模只有8.5 亿。我永远忘不了一位投资者对我说,我是他们见到过的最白痴的人,我想他们当时这样说不仅情有可原,而且是对的。庆幸的是,这次失败的经历改变了整个公司的命运。

成功的投资者一定是个终生学习的过程,而且一定是从失败的经历中,而绝不是辉煌的战绩中,学到更多。每一次失败一定有其背后深层次的模式(pattern),不要只是捶胸顿足,更不要将责任推给他人,这是你自己的决定。这样对投资决策的总结,持续几十年,你会发现自己的进步不是一点点。要把过去失败的教训应用到新的机会中去,这才是最为关键的步骤。

每个人对自己进行评估时,一定要做到客观不留情面。事实上,对失败的反思对机构投资者同样重要。很多人认为这是事后诸葛(second guessing),但错了就是错了,对事不对人。分析的是当时错误的决策,而不是这个人的全部。

我一直把Blackstone 的投资决策过程称做tooth fairy scenario(牙仙是美国的一个民间传说,孩子们把脱落的牙齿藏到枕头下,牙仙女晚上就会趁他们睡觉时把牙齿拿走,并留下孩子们希望得到的礼物实现他们的梦想)。一方面我们要找到所有风险因素,另一方面要放开去想象,如果这些风险因素不存在,我们会得到哪些“礼物”,两相对比,更好找到合理价格。

(SJ)
172#
星空0414 发表于 2010-11-12 10:24:47 | 只看该作者
173#
902896 发表于 2010-11-12 20:28:14 | 只看该作者
唉,今日一塌糊涂!
174#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5 08:26:41 | 只看该作者
“池子”与长城
【博览资讯特稿】中国的外汇管制本来就是长城时代的思路,这样的针对热钱的“池子”无非是多一个嘉峪关或者八达岭的一处关隘而已。但多这样一处关隘,就能打胜仗吗?连精当的防守都未必。

中国的外汇制度不是今天形成的,也不是明天早上就可以改掉的。它有优点,但肯定也有缺点。它的优点,是始终能够把外汇制度变革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但这种优点,最大的问题恰恰是要考验管制人的执行能力,否则主动权在手,就非常可能变成对时机变化反应的颟顸。而在这种优势在手的时候,谈做一个“池子”,把坏钱放进去,再赶出去,这在能干的人手里可以胜券在握。但即使是胜券在握,也无非是一场防守,如古代的长城有时的确可以成功阻挡草原民族的骑兵。

若做这个“池子”的人,对世界资本的潮流并不熟稔,只习惯管制的行政手段,那将如何呢?即便是长城最终也没有防住铁骑南下。若用经济史的例子来说,那就是茶叶、丝绸和瓷器换来的白银顺差,变成买入鸦片导致的白银外流。

拿热钱来说,有多少是从地下钱庄这样的渠道进来的。这些地下钱庄,与其说违法,与其说是防不胜防管制不了,不如说因为你有了强大的管制,才产生的市场需要。单凭这一条,说多做不少“池子”——哪怕各种货币种类的“池子”,各种投资偏好、各种投机分子的“池子”,还不如说你有多少“池子”,人家就会养出不同的鱼儿来游进中国的经济。但这样的鱼儿可能并不感兴趣中国的实体经济,因为中国制造是世界上有名吃力不讨好、赚不到大钱的循环。它们总是游进资产价格膨胀迅速的地方,比如股市、比如房市、比如能源、比如矿产、比如农产品……

总之,“池子”的比喻,更像“汇改渐进”合情,却找不到合理办法的气短。

其实渐进式的汇改,就是一个逐渐打开大门欢迎全球现金来中国的过程。这没有什么可以羞涩的,也不必把自己分别热钱的本事看得很高。只要渐进,我们就可以说我先准备着三桌饭,招待30个人;过段时间,我们开百桌以上的大PARTY,招待全球来宾。如此,才像过日子,而且是那种日渐红火的日子——虽然这个比喻,不是那么神秘有妙趣,但所有的经济循环说到底还不是想过日渐红火的日子吗?

就此而言,我们的渐进汇改,其实就是一个欢迎全球现金逐渐来做客的过程,而不是看到管制漏洞,按住葫芦却起了瓢的过程。(陈宁远/文)
175#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6 08:20:55 | 只看该作者
巴菲特的情商
【博览资讯特稿】所有的投资者,都梦想像巴菲特那样赚钱。许多专业和业余的投资专家,也在模仿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技术。但是在我看来,正在乐观地走完财富一生的巴菲特,其最成功、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模仿的,是其投资理念与其情商的完美结合。

9月27日至30日,巴菲特、芒格、盖茨,以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其他两名董事会成员等一行人,访问了中国。在媒体一片“劝捐”的聒噪中,80岁的巴菲特和86岁的芒格,兴致高昂地沉浸于他们一生都最感过瘾的事情:实地考察他们所投资的公司,寻找赚钱机会。

而我全程跟随了深圳、惠州、北京、长沙整个考察过程,跟着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这个决策团队,一起参观了从电池、薄膜、储能、汽车造型到电动巴士生产和研发,基本上都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亲自讲解。在深入了解了比亚迪不为人知的一面的同时,得以近距离观察巴菲特与其团队成员是如何了解一个公司的。

巴菲特给我的最深印象,并不是他不断被人请教,又不断地讲如何进行价值投资,而是他在任何场合下,都能让周围的人感到愉快。无论是七八个人在一个电梯间里、十几个人在车间里、在酒店里面对上千名经销商,还是在礼堂里面对3000名员工,巴菲特最大的本事,是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到愉快。他讲一些轶事,机敏地评论,弹起夏威夷四弦琴,或者与芒格调侃几句,总能让周围充满愉快和轻松的气氛。他会热情地拥抱深圳驾驶电动出租车的司机,给比亚迪的女工签名、合影,甚至摆出他著名的赠送钱包的动作。他享受眼下的每一刻,而且非常善于让周围的人一起享受同处的时光。他不懂那些技术,但他懂人,包括那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我想,这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与长其6岁、性格掘强的芒格,有长达51年的成功合作;与比尔•盖茨长达19年的“忘年交”,邀请其进入自己的董事会,把一生创造的财富的绝大部分交给了盖茨的基金会。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无论与芒格还是盖茨初次相见,都立刻有遇见知音之感,陷入难以自拔的思想交流。

关于芒格如何说服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巴菲特在中国之行的不同场合,至少即兴演绎了三个不同的版本,但这个版本我最喜欢:

“芒格第一次向我推荐王传福时,说遇到了另一个亨利•福特,我说回去研究研究;第二次推荐时,说我要错过另一个爱迪生,我只是感到有点意思;第三次他对我说,如果还不买的话,将错过另一个比尔•盖茨,于是我就说那咱们就买吧。”

显然他即兴发挥了其中关于盖茨的情节,但更重要的是他让在场的芒格、盖茨、王传福,以及比亚迪的3000名员工,都捧腹大笑。

巴菲特对智商很不在乎,经常说,如果你的智商达到150,可以卖掉30,剩下的足以做好投资赚钱。他认为自己投资成功,除了运气,最重要的一点是情绪的稳定。(周建工)

(SJ)
176#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6 08:22:08 | 只看该作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 “治通胀”或成首务
【博览资讯报道】据悉,为期不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在紧张筹备中,会议焦点不变,但紧迫任务已变,那就是“治理通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筹备,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后不久就起步,现在进入关键阶段,是主要领导层这一轮外交活动后,就将听取汇报,决定发展大计。

本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筹备,会是历年来较轻松的一次,因为之前的五中全会,提交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稿,对未来五年的基本方针、宏观政策和主要任务,都已敲定。因此经济工作会议要办的事,比如统一思想、制定政策、排列任务之类,基本上都已在五中全会上完成。

本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较轻松的任务,因内外局势的变化,显得沉重起来,一个突出的议题产生,就是如何治理已经出现的通胀,又如何防止这通胀恶化下去。

货币政策变还是不变,成最大看点商务部日前在海口举行的今冬明春蔬菜产销衔接工作会议上通报,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大蒜、生姜批发价格同比竟然上涨9成。长期以来,通胀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厉害的杀手,面对经济的转折关头,如何应对通胀局面,成最大的课题。

在这个大课题中,有许多的支课题需化解,因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筹备小组,已将不少课题分派到各智囊机构,金融领域的汇率和热钱课题,还有对外贸易、工业生产、价格改革等等有关课题。

面对一个胀字,较大的问题,是两大政策变还是不变,如变当如何来变。这两大政策,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目前各方争议最大的,就在这两大政策的推敲上。

(XZD)
177#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6 08:27:37 | 只看该作者
揭秘大小非解禁暴利链
【博览资讯报道】进入11月份,创业板解禁拉开序幕,在大小非减持获利的同时,另一个隐秘的队伍,也在同享这一盛宴。这个队伍就是解禁股 “猎手”,他们捕获解禁股,再将其从二级市场转手,从中获取不菲收益。创业板那些前十大股东是他目前最重视的客户。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只要减持市值不超过5个亿的,我们都敢接。”

同时,一些私募基金、券商和公募也参与其中,在A股市场扮演了一幕越解禁越涨的离奇逻辑。创业板解禁后,大小非大宗平台成交金额节节攀升,“猎手”们的蛋糕迅速增大了。而大小非的要价也从过去的8折一路爬升到了9.6折。

5人团队,半年能获15亿暴利7月,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董事长需要“猎手”一次接下打完折后价值4个多亿的大非。虽然当时大小非市场已经很火爆,但他觉得分批减持要公告多次很麻烦,而且控股股东多次减持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事实上,这位董事长已接洽过几个机构,但一次承接4个亿的压力很大,他已经不能再等了。他急需用减持资金来向亏损的连锁企业输血。

见面后仅用了两个小时,解禁的内容就已敲定,按照前一天收盘价的9.6折,其中包含介绍的券商获得1%的佣金。

在7月份的第二周,这家高科技公司成功地以9.6折的价格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过户到了“猎手”在中介券商指定的账户。作为中介人的券商要求,必须通过该券商减持这部分股份。

随后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一路飙升,一个月上涨约40%,而期间大盘上涨不足10%。

“那次接的盘子太大,一次出不完,用封涨停板的方法肯定会被查,只能边拉边撤”,“猎手”表示,当时市场人气还不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出货完毕,这笔生意他获利超过了一个亿。

他更常规的做法是 “涨停板出货法”,即直接从二级市场上把标的股票封在涨停板,然后在涨停板上出货,他表示,“这种方法适合解禁规模不太大,一次能出完的”。

涨停板出货法是风险控制比较严格、需要快进快出的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的最爱。今年年初,一家中型建材企业通过深圳的一家券商资产管理部做减持,一天收益就超过了20%。

上述券商资产管理部人士透露,部分公募基金通过承接私募基金的抛压也参与其中,大量机构席位高位换仓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产业链成型  监管层已开始警示“前段时间只要有大小非的单子出来,火爆得很,很难抢到。现在创业板慢慢开始解禁后,大小非抛售的动力很强,而且创业板监管机构都盯着,盘子太小出货难,打折的空间比较大。”中金公司市场部人士透露,该人士曾撮合了多宗大小非减持的交易。

实际上,大小非操纵减持的产业链早已形成:券商营业部通过大小非开设的账户找到客户,一般收取减持金额1%的佣金后介绍给券商的资产管理总部或者私募机构,打折的基准和比例谈妥后直接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卖给承接机构,并要求在该券商账户减持以收取千分之一佣金。

许多上市公司的董秘经常打听相关信息,而一些经常调研上市公司的研究员也作为中介参与其中。

而监管部门已经开始警示,有消息称,深交所对机构买入创业板及中小板股票进行窗口指导;此外,相关部门将公募和私募“对倒”列为基金监管的关键词之一,等等。

越解禁越涨的潜在逻辑创业板解禁首日,吉峰农机大宗交易折价14.4%;银江股份则折价15%。据统计,首批创业板公司解禁以来,大宗交易平台成交金额倍增,截至11月11日,深交所11月份的成交金额约为61亿。而此前4个月分别为33亿、48亿、30亿和25亿。

截至11月11日,创业板共发生78笔大宗交易,总金额达到14.4亿元。

在大小非减持操纵的作用下,部分股票形成了越解禁越涨的潜在逻辑。吉峰农机和银江股份在解禁当日,涨幅都超过了5%,且解禁前都有机构席位大量买入。

一位基金公司的研究员透露,有些基本面不错的股票在解禁时因为可以拿到筹码可能会涨,但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的越解禁越涨的股票存在被操纵的行为。

事实上,近期大量创新高的股票显示,其买入和卖出前几个席位均为机构。近期开始飙升的深天马在11月3日前五个卖出席位中有四个是机构席位,买入前五均为机构席位。类似的情况在涨幅巨大的莱宝高科上也在反复发生。

创业板解禁本是“猎手”再次赚大钱的机会,但在监管压力下,他开始有些担心,“深交所的股票盘子小、好做,但是交易所查得很严,创业板的解禁还在摸索,只能靠多打点折提高安全边际,但几个亿的大钱还不敢赚。如果以后实在没有操作的空间了,就转型去做PE”。(《经济观察报》)

(DL)
178#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7 08:14:0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股市正处于强盗贵族时代
【博览资讯特稿】如果和美国股市相比,当前的中国股市处于哪个历史阶段?

十九世纪末期,美国人管那个时代叫强盗贵族时代。比如,那时候美国开发西部,如果谁承修了一条铁路,铁路两边的地就给他了,然后找银行、政府给钱,铁路其实不是他自己的钱修的,还占了大片的土地。

有一本书就叫《强盗贵族》,就一个一个地讲他们的故事,包括摩根、洛克菲勒、斯坦福(均为华尔街大佬)等等。

这本书后来得了普利策奖。

我们的股市就处于那个时期。

股市要正常化,政府监管、证券公司以及媒体,都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是他们都可能发生扭曲。政府监管尤其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但如果有些官员想的是寻租,就会利用各种行政许可、审批来寻租。

高西庆(中投公司总经理)写过一篇文章谈两种监管路线:一种监管路线的要点是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这样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种叫实质性审批制度。中国就是用的后一种制度,后一种制度很容易造成权力寻租。

私募好多,但不是“真正做私募”。

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你改善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所以一般都培育好几年,平均大概要五六年。但目前我们的私募基金不是这样。现在有个说法叫做“临门一脚”,就是你条件都具备了,我就找你了,我要入股。

证券公司也不是“真正做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本来是中介,因为他本来可以有研究班子,可以研究股票,然后给投资者说买哪个股票能够赚钱。可中国有些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不是这样,他们操纵市场、内幕交易,都干。为什么罗斯福当时要分业经营呢,就是因为他玩这些东西。

媒体的作用很重要。

媒体在促进信息对称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媒体在起这个作用的时候,又会有人利用这样一个职能谋求个人私利。所以《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道琼斯有一个守则,守则里面对于员工的个人投资规定得非常严格:持股时间不得短于六个月。(吴敬琏/文)
179#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8 08:22:44 | 只看该作者
加息令股市下跌?扯淡!
【博览资讯特稿】毫无疑问中国进入了加息周期,尽管我们不知道中国的央行何时加息,加息的幅度如何;尽管三年来的第一次加息(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实施,但人民币的利率水平依然在历史底部。所以担心加息导致资金成本上升,从而使得股市缺钱的理由并不充分。最重要的是加息周期之中,股市不一定就是熊市。2007年就很明显,那是大力度加息周期中出现的大牛市。

而股市每天具体的波动和加息几乎没有关系。和加息的预期有什么关系就更无法下什么结论了。谁能够把虚拟的加息预期(中国式的加息预期的恐怖,其实是央行货币政策不明朗造成的)和股市一段时间的波动,建立起有此就有彼的公式,不仅会得三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还会获得首席巫师的称号。

其实利率的变化和股市波动的关系,人类最多只有一个历史故事一样描述,无非这个描述是用数据统计的。但数据统计的故事,以A股市场短暂的20年历史,根本无法发现加息或者降息和股市的波动有什么线性关系。

比如2005年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稍作反弹后,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 但在这个最低点上,事后我们知道——就是从这个最低点A股开始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2005年6月6日起到2007年10月16日,一千点到六千点全球资本市场都很罕见)。在这个牛市的过程之中,中国央行一直是在加息的。即2006年4月28日、8月19日加息两次;2007年3月18日、5月19日、7月20日、8月22日、9月15日加息5次。可见加息周期之中A股未必就一定会很熊。从这个角度说,这两天A股的大跌,加息不是其必然的理由。预期的恐怖也无历史性的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大跌连连。

总之,目前来看加息的压力,都未必是这次大跌的成因。或者我们可以下个结论说,每一次暴跌都有原因,但原因是什么我们无法全面把握,我们只知道下跌和暴跌这个事实,而下一次暴跌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下跌?我们无法根据这次的事实进行判断。

金融产品,尤其股市的波动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它从来都是在动态之中的。这是唯一真实的、能够为我们所知的市场信息。而莫为暴跌遮望眼,并不是要说现在的跌是暂时的,马上就会涨。而是要说,千万别在暴跌前逞能,想找出暴跌的成因,从而在以后躲开暴跌。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某些人偶尔做对了,那也不过是运气使然。千万别以为这是本事,千万别以为股市是人类的创造,它就按照你的意志运行。(陈宁远/文)

(SX)
180#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11-18 09:15:51 | 只看该作者
在疯狂的市场上投资
【博览资讯特稿】合广投资(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弗莱德•威尔森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写到,风险投资市场上出现了“乌云”。下面是他的原话:

市场上有一些“乌云”值得我们多加小心,尤其是争夺“热门”交易正在使一些人失去理性。我发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出现了反常的举动。如果仅仅是估值出现了迅速上升,那我也不会这么担心。但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人在完全或是几乎没有进行尽职调查的情况下,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了(500万到1500万美元的)大额交易。许多投资者在第一次会面的时候就带上了投资条款协议书。历史上这种疯狂的时期都没有好的结局。

我完全同意他的话。问题是,“乌云”究竟是普遍存在的,还是只是在局部地区密集聚集?我现在所处的地方受硅谷消费网络宣传的影响较小,从各个方面来看,这里的投资环境都要理性得多、合理得多。企业估值、企业家预期、发展时间线、企业关键里程碑的成就等,都是人们考虑的投资评价指标。

地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不过我相信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的核心关注点超过了消费者网络的范畴。我们在博尔德、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特拉维夫和纽约等地都有投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出过疯狂的交易。我们对我们的核心关注点感到满意,而且与我们所资助的企业家建立了真正的合作关系,这意味着我们所投资的企业数量要比其他人少一些,而且我们需要与出色的辛迪加伙伴进行长期的合作。

由于缺少“热门”领域的投资,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们的投资焦点和投资方法不那么“有趣”。如果关注一项投资的人不多,就说明我们的投资没有吸引力吗?美国著名的互联网行业风险投资人马克•苏斯特不久前在哥伦比亚商学院进行了一场很棒的演讲,演讲中他就谈到了这一点。从定义上看,所谓“新奇”是指和大众的步调不一致,因此就不“热门”。一项缺乏热度的投资,可能会吓跑许多只有挤在人群中才觉得安全的人。

只有真正新奇的点子,创造价值的机会才最大,动荡的机会也最大。不过孤身一人的感觉太恐怖了,让人觉得冰冷、无所遮蔽。如果投资失败了,我看起来就会像个孤单的白痴,无处躲藏。所以最好是和一群白痴待在一起,对吧?这样一来社会风险较小,也不太会给你的自尊和信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不过这正是我对我的企业家们所要求的:追求你的愿景、承担风险、在学习的过程中承受失败和打击,最终才能获得胜利。为什么我的投资应该与众不同呢?我并非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要敢于独辟蹊径,即便在面临嘲笑和缺乏“社会证据”(所谓的“社会证据”在我看来也只是垃圾而已)的时候也要如此。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在一个疯狂的市场上的投资?要忠于你的投资主题和投资任务,努力与你的企业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互惠的长期伙伴关系。千万不要因为投资于其他人不敢涉足的领域、技术或应用而感到羞愧,把它当作你荣誉的勋章。动荡可能就要发生了,而你可能会捞到一大桶金。(Roger Ehrenberg)

(S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5-1-10 14:05 , Processed in 0.1178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