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楼主: 田里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金白话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14 09:07:29 | 只看该作者
中期上涨已经确认!起航!
【博览资讯研报】“贪婪,抱歉我找不到更好的字眼,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理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

愤恨贪婪的人们,只是因为他们总是选择了错误的时间与贪婪握手!

在我的视野中,所有“有用的信号”都指向了“上涨”——在农历新年即将来临的前夜,新一轮连续上涨将要出现!

12月23日《一月展望:给力!让A股飞》中,给出投资策略的时间节点是:

1.左侧交易投资人在12月最后一周可以选择性介入。

2.右侧交易投资人等待程序化交易系统“AP”给出明确交易信号。

现在,此刻,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开始,可以执行右侧交易了。12月31日AP信号给出了多头信号,至今信号稳定并度过确认期。

由此,一波中期行情已经“确认”起步。

这不是一周左右的小波段行情。按照历史资金循环规律,行情至少有望持续到2月末(考虑了春节因素)。进一步确凿的判断,需要有待进一步资金数据的统计观察。

历史既不会简单重复,也并非不可复制。从AP系统给出的信号频率特征来看,2010年6月下旬-7月中旬与2010年12月下旬-2011年1月中旬保持一致。2010年7月8日我们给出了“阶段性底部”的结论,此刻2011年1月13日,我们再次给出“阶段性底部”的结论,供事后来验证。

“给力!让A股飞!”这一中期判断维持不变,继续等待验证。

在过去半年以上的时间里,以行为学与预测学为主要框架的智能系统连续给出了十次以上“针对上证指数短中期趋势变化”的前瞻判断,目前为止,失误率为零,修正次数仅为1次(在所判断时间区间发生之前修正)。

我个人认为,这比任何论据都更具有信服力。

请拭目以待。

贪婪,应该就从此刻开始!

(主任研究员 程凯)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我看到了一些“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证据。把视野放宽,会发现过去两年,地球上的股市都一样,全球投资人都是“唯小而美”。此刻,我看到了一些转变正在发生。在美国市场,蓝筹们已经“王者归来”。回到A股市场,近半个月以来,银行、地产这些“股价相对于盈利、营收和资产价值而言被低估”的股票正在出现资金异常活跃的迹象。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蓝筹们已被唤醒!

下一阶段的主题是“唯大而美”
【博览资讯研报】请给一个“充分”理由:在此刻!让我拒绝蓝筹股的诱惑……

能够想到的,最“直白”、最“露骨”,但却最“靠谱”的解释可能是:它们已经沉睡很久,没有人知道它们何时苏醒!

如此坦诚的氛围下,我会直白的告诉你:蓝筹们已被唤醒!我看到了一些“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证据。

2009年3月以来,“唯小而美”的审美标准成为了A股市场的潮流所向。中小板、创业板估值高高在上,而蓝筹股估值被踩在脚下。

有人说,这是政策做减法的缘故;有人说,这是资金不充裕的缘故;有人说,这是资金偏好的选择。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它们都是正确的,但也是“无用”的。

因为,它们无法“直白”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是“王者归来”的日子?

把视野放宽,会发现“唯小而美”并非A股特色!

过去的两年里,美国股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010年小型股票是美国市场最耀眼的明星,全年回报率为25.6%,既超过中型股票的22.5%,更超过大型股票的13.8%。相比之下,道琼斯整体股市指数的表现只有其约一半,即15.2%。

站在全球范围来看,从股票市值着眼进行划分,无论是工业化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出现了与中、美股市类似的情况——小型股票的表现好于中型股票,中型股票又好于大型股票。

是的,不用在政策上找原因,也不用在资金上找原因——过去两年,地球上的股市都一样,全球投资人都是“唯小而美”。

与其猜测眼前可以看到的原因或解释,不如观察未来可能发生的改变,或跟随现在已经发生的改变。有一点确认无疑——任何能够充分证明现象合理性的解释,从来都不会以“预测的形式”出现。

标准普尔提供的历史规律统计显示,在牛市的第一年当中,小型股票表现超过大型股票的场合占据了90%。然后,伴随牛市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就会逐渐发生变化,而且有些时候,变化还可能是非常剧烈的,随即,市场将转向新的方向,而新的方向可能会持续数年的时间。到了牛市的第三个年头,小型股票表现好于大型股票的可能性就只剩下一半了。

股票市场的投资人在牛市中的风险偏好,随着时间变化会出现一些周期性的转变。对于投资策略而言,如果你注意到这一转变的发生,那么这比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一转变”的解释更有“意义”。

此刻,我看到了这一转变正在发生,在美国市场。

根据彭博资讯的数据,截至上周,标准普尔500纯价值型股票指数和纯增长型股票指数均跑赢标普500指数自2009年3月低点以来88%的涨幅,而价值型股票指数跑赢增长型股票指数9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美国市场,蓝筹们已经“王者归来”。自22个月前美股开始启动升势以来,股价相对于盈利、营收和资产价值而言被低估的股票涨幅,“历史性”的超越利润、营收增幅居前的股票。

回到A股市场,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近半个月以来,银行、地产这些“股价相对于盈利、营收和资产价值而言被低估”的股票正在出现资金异常活跃的迹象。

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未来面对银行、地产为首的蓝筹们开始出现快速上涨,不应该感到意外——蓝筹们已被唤醒!

“唯大而美”才是下一阶段的主题。

(主任研究员 程凯)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成大事者,必“看大势,谋细节”。博览研究员认为,目前的A股市场,“周期双伏虎”(银行、地产)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势基本已备,从个中细节(迹象)看,仍具备继续表现的空间。而一旦这对伏虎启动,强周期阵营中的资源板块(有色、煤炭)势必受情绪带动、与之策应。

混沌之中看“周期”:春风已度玉门关!
【博览资讯研报】历史一开始并没有选择秦国,它积贫积弱几百年,是危难之时降大任的秦孝公,立血字碑、谋变法,改写秦国命运的轨迹。

历史一开始并没有选择汉高祖,是善得天下贤人能士之辅佐的刘邦,韬光养晦,扭转败局,最终垓下定江山。

历史一开始并没有选择红军,是在对长征途中艰难困苦的蔑视,在战争残酷的无畏和革命理想的光芒下,才使新中国有尊严的弃跪而立。

在浩浩汤汤的历史进程中,在大多数人看不清时,是什么让这些人能够于千万人中,见人之不见,闻人之未闻,坚定方向?难道仅仅是天赋或天命?

目前的A股市场,一片迷局。一季度货币政策,究竟会呈“春节效应”的紧中偏松,还是“防信贷失控”的紧上加紧?新兴产业板块,究竟是估值已过度透支政策,还是一季度渐增的政策热度将推升更高估值?权重板块突然崛起,未来究竟会“虎虎生威”,还是“画虎类犬”?

资本市场时常陷入迷途,与历史的无常,又何其相似?但历史长河中却总有人察人之不察,先行作出正确判断。

正是秦孝公看到了诸侯割据迟早终结、走向统一的大势,并看到了秦国不强则亡的现实命运,以及扭转秦国命运的关键环节“穷兵黩武”;

正是汉高祖刘邦看到了秦国灭亡、实现新一统的大势,同时也看到项羽刚愎自用的致命短板;

正是领袖毛泽东看到了旧制不再顺应历史潮流的大势,同时也看到了新的制度及政权成立之初,极易夭折的致命风险。

如何把握历史潮头的指向,实际上正是投资者应自我拷问的。

太多的偶然,就是必然。

你会发现,成大事者,必“看大势,谋细节”。所谓大势,即天时、地利、人和;所谓细节,即知微见著,落叶知秋而已。眼下周期性行业“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幕在A股市场,已经、正在上演!剩下的,就仅是对个中细节的把握。

●天时:年报时刻,业绩重拾话语权杖。年报的预披露,将业绩兑现推至风口浪尖。此时此刻,企业业绩成为划分股票优劣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

业绩与价格的四种组合(业绩好、价格低;业绩好、价格高;业绩差、价格低;业绩差、价格高)中,资金将毫不犹豫选择“业绩好、价格低”的上市公司。它们作为被市场错杀的品种,将有一轮价格回归的纠错潮。

业绩被放置镁光灯下,也意味着基本面表现强势的周期性行业“平反”的时刻来临。随着一年一季的年报披露“潮退”,让“裸泳者”现行的同时,更让“蒙尘明珠”去垢焕彩。

●地利:“业绩最好,价格最低”的绝对优势。当业绩增长的相对优势,“偶遇”价格低估,就凝聚成周期性行业的绝对优势。掀起价格重估浪潮是必然。

至去年年底,A股的大盘股与中小盘估值的偏离度,相差30倍以上。2010年房地产、钢铁、金融是行业表现“垫底三人组”。如果不是去年9月末的流动性预期行情对其估值有所修复,煤炭、有色行业恐也被收编。

但从业绩看,却是“唯大为美”。从房地产上市企业公布的业绩预告,净利润增长中值约为50%;资源类有色、煤炭行业受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势,业绩抢眼;此外,银行、海运、铁路运输均高速增长。

正所谓物极必反。业绩与估值极端偏离的情形注定不能长久持续,价格向价值中枢回归,是自然定律。

●人和:“不为一夜暴富者做嫁衣”的共识。2010年不仅是“大熊小牛”年,更是“套现为王”年。在A股市场,一日减持跃上亿万富豪宝座者,比比皆是,面对减持与增持完全不成比例(130亿元:5亿元)的局面下,产业资本与二级市场资金成本完全不同数量级的情形下,用脚投票恐怕是共识。

大道至简,至俭至明的大智慧,尤其适用纷繁复杂的金融市场。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目前的A股市场,“周期双伏虎”(银行、地产)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势基本已备,从个中细节(迹象)看,仍具备继续表现的空间。而一旦这对伏虎启动,强周期阵营中的资源板块(有色、煤炭)很大程度上将受情绪带动、与之策应。周期行业已不缺乏上涨的理由。

“看大势,谋细节”不仅是一种投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研究员 吴璇)

我有话说延伸阅读收藏打印邮件給好友请评分: 好评  中评 差评  
暂时没有延伸阅读...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对房地产板块,房产税利空影响权重下降,而楼市最新释放的向好势头增强。而银行板块未来有“响雷”。年报披露时,银行业整体超市场预期的业绩和送转方案,在银行板块先被低估,后受再融资制衡下,最终“拨开乌云见月明”。

让银行、地产继续给力!
【博览资讯研报】对于房地产行业,市场普遍认为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政策(房产税落地传闻)。对银行业,最大的不利因素是再融资。但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短期问题不能用长期影响因素一言蔽之,影响板块即期表现的是,主导预期的因素即期内的强弱转换。即房产税利空影响权重下降,而市场释放的向好势头增强。同样,过多纠缠于银行业的再融资,恐怕会遮蔽探寻真相的视线。

房地产:天生丽质难自弃政策打压的悲观预期边际递减。当所有人发现,抬头等待的“大靴子”,最终只是“薄丝袜”,悲观预期自动修复。从现有行情表现看,房地产板块已消化房产税消息的影响,不确定的只是消化程度——始于1月份,房地产板块整体震荡向上,就是在犹豫和希望的糅合中,不断演化而成。

而似曾相识的情形,在去年7月、9月底已上演。当时房地产调控政策口风依旧严厉,尤其在9月底,楼市调控的跟进政策“限购令”推出——北京、上海、深圳陆续出台相应细则,然而在此“空袭”下,房地产行业走出反弹行情。

也许盯“标杆”比数据更能扑捉,市场对调控政策的预期。从房产税税率看,“红色”重庆为1%,上海为千分之六。这意味着,政策觉悟高的重庆市所定的1%标准,将是税率上限,冲击力度相当有限。更重要的是,试点区房产税方案仅针对高端房产,标准按平均房价的3倍算,多数人将排除在外。

与此同时,市场释放的利好在政策打压效应递减下,逐步逞强。

作为房价调控的标杆,北京的楼市,将“超预期”诠释到位。新年伊始,北京楼市成交量同比出现火爆上涨,就已掀起市场波澜。更给力的是,截至2011年1月10日,仅仅20日,北京商品房库存由11万套锐减至9万多套,这个惊人的速度,让专家直言“自2010年底开始的楼市供应荒,未来还要持续”。

北京楼市的盛况是不是个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此轮调控的重症对象,北京楼市完全具备风向标功能,它向市场又释放出怎样的讯息?

作为民营资本的标杆,“大人物”对房地产业的态度也意味深长。近期坊间盛传,上海有地产商“旗杆一插”,马云、郭广昌等民营资本大亨立即响应(提供融资至少30亿元)。即便在调控背景下,这些民营资本的成功典范、眼光独到的商业巨子,毫不犹豫继续向这个行业砸入真金白银,意味着什么?至少表明,当下房地产业依然对资本有着致命吸引力。

银行:不畏浮云遮望眼水至清则无鱼。资本市场往往“混沌为美”:在股票市场,不确定性与盈利空间成正比。当市场处于混沌期,就是那些“看大势、谋细节”者的春播时刻。

目前市场对银行再融资持负面情绪,但这并不能作为否定银行业即期表现的理由。

博览研究员认为,现有行情已对再融资的负面情绪做出反映,而未来行情表现取决于即将发生的新的变化。

相关渠道了解,农业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出,农业银行去年利润同比增长45%,但对外上报的数字仅为36%。这意味着农业银行至少有50亿元的净利润存在低估。

更大的惊喜是,在大多数人都对农行分红不寄希望的情况下,内部人士表示,农行不但分红还送股的可能性很大。实际上,在A股市场,不乏商业银行边融资,边分红送股的先例。

业绩、送配均超预期的双轮驱动,对农行仍在谷底的价格究竟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最值得探讨的是,农行对业绩公布的保守态度,可能已是银行业业内共识。这意味着,银行板块未来有“响雷”。年报披露时,银行业整体超市场预期的业绩和送转方案,在银行板块先被低估,后受再融资制衡下,最终“拨开乌云见月明”。
212#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14 09:07:57 | 只看该作者
业绩太好,大蓝筹待价而沽
【博览资讯报道】近期A股时不时来个惨绿收盘,市场一片鹤唳。但这或许只是一个表象。

1月10日,从沪深两地的大宗交易平台获得的买入机构的相关数据却显示,作为市场主力军团的机构对今年的行情不仅不悲观,相反显得非常乐观。

专业人士认为,一般而言,大宗交易都会有一个折价,尤其是在弱势环境里,因为他们必须考虑到买入次日如果卖出的话,减持所带来的股价波动而产生的冲击成本和风险。

但其同时亦称,如果机构出于对中长期市场的乐观判断,那么机构就乐意以当前价格,甚至更高的价格(如果是在牛市中)尽快地拿到更多的筹码,当然,这样的做法肯定暗示了机构对市场中长期的一种判断,而不仅仅是过桥操作,因为过桥操作需要获得一个安全边际价格。

在其看来,中国平安大宗交易价格出现了接近9%的溢价,更能说明机构对大盘蓝筹的看好。

近期,结合年报业绩布局大盘股,成为潮流。

●煤炭和有色:资源继续吃香去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整体上涨,使得资源类股吃香,尤其是其中的有色和煤炭大盘股,业绩上升势头良好。

煤炭行业去年景气向好,煤价如期上涨,主要炼焦煤公司西山煤电、盘江股份均已发布提价公告。目前进入“十二五”第一年,煤炭下游行业开工率将逐步回升,一季度投资增速将保持高位,从而继续拉动煤炭需求,上半年煤炭价格预计仍将保持高位。值得关注的是,借助于煤炭行业整合,煤炭上市公司收购大幕已正在拉开。2009年开始从山西试点继而向河南等其他地区推进的煤炭资源整合,未来两年内将陆续整合成型。  

再看有色,去年以来的美元贬值、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胀预期等因素加剧了商品市场的大幅上涨,各国经济的复苏已经提前反映到金属价格的上涨中。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将是“十二五”规划发展中的重点,对于有色金属原材料行业来讲,其中的稀贵金属在未来三至五年仍有广阔的应用范围与上升空间。

●在铁路方面,去年的全国铁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长两位数。而随着铁路行业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该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同时,随着进入铁路建设的多种资本对回报率的要求以及电力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铁路运输价格市场化将是未来的趋势,铁路运输的盈利水平将实现提升。

●在海运方面,尽管2010年行业运力尤其干散货运力出现了高速增长,但行业总体上呈现了向上的趋势,BDI、VLCC的TCE和CCFI均比2009年出现了上升。反观航运股估值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附近,已提前消化行业利空预期。

(WX)
213#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17 08:17:48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任期第三年 “惯例”让股市飞
【博览资讯报道】今年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三年的任期,传统上,历届美国总统第三年任期内的美国股市皆报捷。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杜鲁门以至尼克松,甚至是近年的克林顿和老布什的第三年任期,皆能让股市飞,平均有双位数的回报,按照“往绩”这个道理,美国股市今年必升无疑。

不过,最大问题是,奥巴马政府能否在今年令美国经济明显扭转劣势,为牛市制造优良的客观条件。

翻查资料显示,美国自1939 年以来,总统选举年之前一年,即总统任期第三年内,美国股市未曾有过跌市,而追溯过去200年,总统任期第三年的股市往往会令投资者大丰收,在尼克松和克林顿的年代,其第三年任期内,股市全年急升了超过三成。

这个第三年任期对股市的指标,其实是总统选举循环的一部分,因此预示到的大市走势往往非常可靠。当然,这并非表示全无例外——很多因素会令市场的走势起强烈变化,而对股市历年的分析只可能找出趋势,而非百分之百的结果。

总统任期后两年皆牛市美国股市权益刊物《投资者年鉴2007》,分析了此前173 年的资料,由安德鲁杰克森,即第七任总统(1829-1837)开始至老布什年代结束。作者从中发现了一个形态,可以令人了解到总统四年任期内不同时期与股市的关系。

根据该年鉴,战争、经济衰退和熊市比较多出现在总统任期的前半部分。但随着另一次总统选举临近,美总统将会出尽浑身解数,力求令选民相信他可带来繁荣。因此,股市在第三和第四年任内,往往会见到牛市。

年鉴指出,在总统首年和第二年任期内,股市平均的回报比较低,首年平均得1.6%,第二年也只有3.7%而已。不过,其后一年任期内的股市却能一扫颓势,第三年任期平均可得10.6%回报。

例如克林顿,在1995 年,标普指数的全年回报率为34.1%,并揭开了科网股热潮的序幕;老布什的第三年任期,即1991 年,股市则录得26.3%的回报;至于小布什,在2003年也令标普指数进帐了26.4%。

期望客观条件缔造牛市美国经济增长与牛市的关系并非空谈。在最近十多年间,美国总统第三年任期的GDP 均录得增长。

例如克林顿时期,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字显示,美国在1995年12月的GDP比94年同期增长了4.6%;老布什的第三年执政期内,全年GDP也录得4.7%的增长。奥巴马继任的第一年,即2009 年,美国经济总产值下跌了1.7%,至14.2 万亿美元,是世银进行该项统计以来,首度录得下跌。

纽约时报撰稿员Floyd Norris 指出,总统第三年任期美股升市的机会高达94%,而并非百分百。这意味着不准确的机会还有6%,不过,随着两党合作、亚洲经济强劲复苏惠及美国,和欧元区债务危机近日有望解决,美国经济今年可能会有令人喜出望外的表现,为牛市缔造了客观的条件。

美国总统四年任期与股市的关系:

●总统第一年任期通常表现最差,标普500 平均回报率7.3%;

●第二年股市多数会见熊市的底部,标普500 平均录10.1%回报;

●第三年股市多会急剧反弹,平均回报率22.9%;

●最后一年市场多浮现不稳定因素,但回报率仍可得12.1%,高于平均值。备注:上述统计未有计及金融危机因素。
214#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17 08:19:31 | 只看该作者
信易纲,A股“飞”
【博览资讯研报】哪怕只是“贴地飞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近日称,包括价格和数量型工具在内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空间越来越窄, 中国通胀压力根源在于经常账户顺差过大, 2011年要继续扩大内需以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减少贸易顺差或经常项目顺差。

这份表态不同寻常。

在通胀、过热与升值三重压力下,央行或重新审视利率与汇率选择。

外汇储备数据显示,2010年四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了1990亿美元,单季新增额创历史新高,外储总额达到2.85万亿美元,较09年增长了18.7%。外汇储备持续强劲增长,令批评人士更有理由呼吁人民币加快升值。

信贷数据显示,2010年人民币新增贷款7.95万亿,较2009年少增1.65万亿,票据融资减少9051亿元,12月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807亿,较上年同期多增1007亿元。简单计算可以发现,扣除票据融资减少额以后,2010年新增贷款仅比09年少增7000亿,超过7.5万亿的计划额度1.355万亿,全年信贷控制并不成功,“失控”延续到了12月。信贷的强劲增长加剧了通胀压力与过热风险。

“中国持续强劲的银行放贷和大规模外汇储备积累,可能是即将出现问题的先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部前主任埃斯瓦·普拉萨德表示。这种问题首先表现在通胀“失控”。

2011年的通胀复杂而强烈,其混合着众多国内、国外结构性因素。

国内低端劳动力成本飙升产生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的混合型通胀;

国外第二轮量化宽松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泛滥,反映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已超越08年峰值创出历史新高;

气候因素导致全球食品价格再次飞涨;

巴西、澳大利亚洪水令铁矿石、煤炭供给再现危机;

而最为关键的是,国内实质负利率、房地产泡沫与庞大的货币存量,刺激通胀预期前所未有地“繁荣”。

目前,无论是控制房价还是控制物价行动,都难言成功,以至李克强副总理在英国重申“中国有能力管理好通胀预期”。

2011年通胀的复杂与严峻令升值与加息都必不可少,关键在于央行权衡利弊下的选择次序。

博览研究员此前认为,12月汇率上的缺乏建树以及圣诞加息,说明央行已在汇率与利率之间做出了选择,基于升值加剧资产价格泡沫的恐惧,以连续加息抑制经济增长的手段对抗通胀,人民币升值方向不变,但升值幅度下调。

易纲的这一表态或代表央行正重新审视利率与汇率的政策配合,但这种审视是基于长期结构调整的宏观策划,还是基于一季度紧迫性的战术表达,对股市的影响将天差地别。
215#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17 08:20:48 | 只看该作者
中期上涨已经确认!起航!
【博览资讯研报】“贪婪,抱歉我找不到更好的字眼,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理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

愤恨贪婪的人们,只是因为他们总是选择了错误的时间与贪婪握手!

在我的视野中,所有“有用的信号”都指向了“上涨”——在农历新年即将来临的前夜,新一轮连续上涨将要出现!

12月23日《一月展望:给力!让A股飞》中,给出投资策略的时间节点是:

1.左侧交易投资人在12月最后一周可以选择性介入。

2.右侧交易投资人等待程序化交易系统“AP”给出明确交易信号。

现在,此刻,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开始,可以执行右侧交易了。12月31日AP信号给出了多头信号,至今信号稳定并度过确认期。

由此,一波中期行情已经“确认”起步。

这不是一周左右的小波段行情。按照历史资金循环规律,行情至少有望持续到2月末(考虑了春节因素)。进一步确凿的判断,需要有待进一步资金数据的统计观察。

历史既不会简单重复,也并非不可复制。从AP系统给出的信号频率特征来看,2010年6月下旬-7月中旬与2010年12月下旬-2011年1月中旬保持一致。2010年7月8日我们给出了“阶段性底部”的结论,此刻2011年1月13日,我们再次给出“阶段性底部”的结论,供事后来验证。

“给力!让A股飞!”这一中期判断维持不变,继续等待验证。

在过去半年以上的时间里,以行为学与预测学为主要框架的智能系统连续给出了十次以上“针对上证指数短中期趋势变化”的前瞻判断,目前为止,失误率为零,修正次数仅为1次(在所判断时间区间发生之前修正)。

我个人认为,这比任何论据都更具有信服力。

请拭目以待。

贪婪,应该就从此刻开始!
216#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17 08:21:06 | 只看该作者
下一阶段的主题是“唯大而美”
【博览资讯研报】请给一个“充分”理由:在此刻!让我拒绝蓝筹股的诱惑……

能够想到的,最“直白”、最“露骨”,但却最“靠谱”的解释可能是:它们已经沉睡很久,没有人知道它们何时苏醒!

如此坦诚的氛围下,我会直白的告诉你:蓝筹们已被唤醒!我看到了一些“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证据。

2009年3月以来,“唯小而美”的审美标准成为了A股市场的潮流所向。中小板、创业板估值高高在上,而蓝筹股估值被踩在脚下。

有人说,这是政策做减法的缘故;有人说,这是资金不充裕的缘故;有人说,这是资金偏好的选择。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它们都是正确的,但也是“无用”的。

因为,它们无法“直白”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才是“王者归来”的日子?

把视野放宽,会发现“唯小而美”并非A股特色!

过去的两年里,美国股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010年小型股票是美国市场最耀眼的明星,全年回报率为25.6%,既超过中型股票的22.5%,更超过大型股票的13.8%。相比之下,道琼斯整体股市指数的表现只有其约一半,即15.2%。

站在全球范围来看,从股票市值着眼进行划分,无论是工业化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出现了与中、美股市类似的情况——小型股票的表现好于中型股票,中型股票又好于大型股票。

是的,不用在政策上找原因,也不用在资金上找原因——过去两年,地球上的股市都一样,全球投资人都是“唯小而美”。

与其猜测眼前可以看到的原因或解释,不如观察未来可能发生的改变,或跟随现在已经发生的改变。有一点确认无疑——任何能够充分证明现象合理性的解释,从来都不会以“预测的形式”出现。

标准普尔提供的历史规律统计显示,在牛市的第一年当中,小型股票表现超过大型股票的场合占据了90%。然后,伴随牛市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就会逐渐发生变化,而且有些时候,变化还可能是非常剧烈的,随即,市场将转向新的方向,而新的方向可能会持续数年的时间。到了牛市的第三个年头,小型股票表现好于大型股票的可能性就只剩下一半了。

股票市场的投资人在牛市中的风险偏好,随着时间变化会出现一些周期性的转变。对于投资策略而言,如果你注意到这一转变的发生,那么这比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一转变”的解释更有“意义”。

此刻,我看到了这一转变正在发生,在美国市场。

根据彭博资讯的数据,截至上周,标准普尔500纯价值型股票指数和纯增长型股票指数均跑赢标普500指数自2009年3月低点以来88%的涨幅,而价值型股票指数跑赢增长型股票指数9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美国市场,蓝筹们已经“王者归来”。自22个月前美股开始启动升势以来,股价相对于盈利、营收和资产价值而言被低估的股票涨幅,“历史性”的超越利润、营收增幅居前的股票。

回到A股市场,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近半个月以来,银行、地产这些“股价相对于盈利、营收和资产价值而言被低估”的股票正在出现资金异常活跃的迹象。

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未来面对银行、地产为首的蓝筹们开始出现快速上涨,不应该感到意外——蓝筹们已被唤醒!

“唯大而美”才是下一阶段的主题。
217#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17 08:22:01 | 只看该作者
让银行、地产继续给力!
【博览资讯研报】对于房地产行业,市场普遍认为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政策(房产税落地传闻)。对银行业,最大的不利因素是再融资。但在我看来,短期问题不能用长期影响因素一言蔽之,影响板块即期表现的是,主导预期的因素即期内的强弱转换。即房产税利空影响权重下降,而市场释放的向好势头增强。同样,过多纠缠于银行业的再融资,恐怕会遮蔽探寻真相的视线。

房地产:天生丽质难自弃政策打压的悲观预期边际递减。当所有人发现,抬头等待的“大靴子”,最终只是“薄丝袜”,悲观预期自动修复。从现有行情表现看,房地产板块已消化房产税消息的影响,不确定的只是消化程度——始于1月份,房地产板块整体震荡向上,就是在犹豫和希望的糅合中,不断演化而成。

而似曾相识的情形,在去年7月、9月底已上演。当时房地产调控政策口风依旧严厉,尤其在9月底,楼市调控的跟进政策“限购令”推出——北京、上海、深圳陆续出台相应细则,然而在此“空袭”下,房地产行业走出反弹行情。

也许盯“标杆”比数据更能扑捉,市场对调控政策的预期。从房产税税率看,“红色”重庆为1%,上海为千分之六。这意味着,政策觉悟高的重庆市所定的1%标准,将是税率上限,冲击力度相当有限。更重要的是,试点区房产税方案仅针对高端房产,标准按平均房价的3倍算,多数人将排除在外。

与此同时,市场释放的利好在政策打压效应递减下,逐步逞强。

作为房价调控的标杆,北京的楼市,将“超预期”诠释到位。新年伊始,北京楼市成交量同比出现火爆上涨,就已掀起市场波澜。更给力的是,截至2011年1月10日,仅仅20日,北京商品房库存由11万套锐减至9万多套,这个惊人的速度,让专家直言“自2010年底开始的楼市供应荒,未来还要持续”。

北京楼市的盛况是不是个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此轮调控的重症对象,北京楼市完全具备风向标功能,它向市场又释放出怎样的讯息?

作为民营资本的标杆,“大人物”对房地产业的态度也意味深长。近期坊间盛传,上海有地产商“旗杆一插”,马云、郭广昌等民营资本大亨立即响应(提供融资至少30亿元)。即便在调控背景下,这些民营资本的成功典范、眼光独到的商业巨子,毫不犹豫继续向这个行业砸入真金白银,意味着什么?至少表明,当下房地产业依然对资本有着致命吸引力。

银行:不畏浮云遮望眼水至清则无鱼。资本市场往往“混沌为美”:在股票市场,不确定性与盈利空间成正比。当市场处于混沌期,就是那些“看大势、谋细节”者的春播时刻。

目前市场对银行再融资持负面情绪,但这并不能作为否定银行业即期表现的理由。

博览研究员认为,现有行情已对再融资的负面情绪做出反映,而未来行情表现取决于即将发生的新的变化。

相关渠道了解,农业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出,农业银行去年利润同比增长45%,但对外上报的数字仅为36%。这意味着农业银行至少有50亿元的净利润存在低估。

更大的惊喜是,在大多数人都对农行分红不寄希望的情况下,内部人士表示,农行不但分红还送股的可能性很大。实际上,在A股市场,不乏商业银行边融资,边分红送股的先例。

业绩、送配均超预期的双轮驱动,对农行仍在谷底的价格究竟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最值得探讨的是,农行对业绩公布的保守态度,可能已是银行业业内共识。这意味着,银行板块未来有“响雷”。年报披露时,银行业整体超市场预期的业绩和送转方案,在银行板块先被低估,后受再融资制衡下,最终“拨开乌云见月明”。

(研究员 吴璇)
218#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20 08:10:4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新年愿望是:不要再关注那些将我们引入歧途的金融术士了。这群人如今正在呼吁财政紧缩,千方百计推迟债务重组。我希望我们能用常识抵制对这群人的盲信。如果有什么痛苦需要承担,那就让那些危机的始作俑者、那些在危机前泡沫时代获益最多的人站到最前面去吧。
新年的怨与愿
【博览资讯特稿】新的一年又到了。通常这是反思过去、吐故纳新的时刻。去年一年实在难以令人满意,因此,让我们祈愿今年会更好吧。

对欧洲和美国来说,2010年是失望之年。泡沫破裂已逾三年,雷曼兄弟倒闭也已过去两年有余。2009年,我们悬崖勒马,在萧条边缘止住了下滑之势。2010年本应是转折之年:随着经济逐渐重回正轨,刺激支出应该可以平稳下降。

人们原本以为,2011年的经济增长就算略有放缓,对强劲的经济复苏来说也算不了什么。当我们回顾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的时候,会把它视作一场过去的噩梦。市场经济在政府小心翼翼的呵护下将重现生机。

然而事实上,2010年是一场梦魇。爱尔兰和希腊的危机差点让欧元区分崩离析,也让人们觉得债务违约浪潮就在前方。在大西洋两岸,失业率均维持着10%左右的极高水平。在美国,虽然已有10%的按揭家庭失去了房子,但银行收房的速度可能还将加快——要不是收房之猛使美国人开始质疑他们一贯标榜的“法治”精神的话,本应有更多的家庭被剥夺房产赎回权。

不幸的是,欧洲和美国出台的新年措施没有一个是正确的。明明是私人部门的倒闭和挥霍无度造成了危机,却要求公共部门紧缩来为此买单!这必将造成复苏无力,失业率下降到可接受水平所需时间也将被大大拖长。

竞争力也将有所下降。中国在通过教育、技术和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增长,而欧洲和美国却在反其道而行之。

政客们开始纷纷宣扬艰苦奋斗的美德,毫无疑问,这是因为承担苦难的群体——贫民和子孙后代——人微言轻的缘故。诚然,为了使经济继续前进,必须有人承受痛苦,但日益倾斜的收入分配清楚地显示了应该由哪些人站出来买单:在美国,大约1/4的收入集中在最顶层的1%的人手里,而大多数美国人今天的收入还不如十几年前。一句话,大多数美国人并未从最终证明是“大泡沫之母”(Mother of All Bubbles)的“大稳健”(Great Moderation)时代获得好处。凭什么让无辜受害者和那些根本没有从虚假繁荣中收益的群体付出更多?

欧洲和美国拥有的人才、资源和资本在衰退前后并无不同。或许这些资产中有一些被高估了,但总体而言,它们大体上完好无损。在危机降临前的几年里,私人金融市场出现了大规模资本错配,而在危机发生后,资源利用不充分所造成的浪费反而愈演愈烈了。问题是,究竟怎样做才能最好地利用资源?

债务重组——减记家庭以及部分政府债务——是其中的关键。减记迟早要发生。而有意推迟将造成毫无必要的极高成本。

银行从未坦承自己有不良贷款,现在它们也不愿意识别损失,至少在交易和存(极低)贷(较高)款巨大息差带来的利润足以填补损失之前是如此。金融部门会把足额偿付债务的负担抛给政府,根本不考虑这将带来极大的社会浪费、极高的失业率和极巨的社会成本。而这明明是它们自己的放贷失误造成的!

但是,历史表明,债务重组总能令生机重现。没有人愿意看到1999-2002阿根廷所经受的苦难在别处重现。但阿根廷在危机之前好几年便陷入了困境——失业率高企、贫困率剧增、经济增长极为缓慢甚至衰退。而在这几年中,IMF救助计划和财政紧缩一直在实行。

直到实行了债务重组和货币贬值,阿根廷才开始迎来连续多年超高速增长。2003-2009年,阿根廷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2009年国民收入已较2002年危机期间的谷底翻了一番,较危机前的峰值也增长了75%。

阿根廷贫困率也从危机时期的峰值下降了3/4。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阿根廷的表现也要远远好于美国——失业率虽然较高,但也只有8%。如果当初阿根廷拒绝认识到问题所在,或是竭力隐瞒问题所在,情况会变得怎样?我们想都不敢想。

所以,我的新年愿望是:不要再关注那些将我们引入歧途的金融术士了。这群人如今正在呼吁财政紧缩,千方百计推迟债务重组。我希望我们能用常识抵制对这群人的盲信。如果有什么痛苦需要承担,那就让那些危机的始作俑者、那些在危机前泡沫时代获益最多的人站到最前面去吧。(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来源:《财经网》)
219#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20 08:31:01 | 只看该作者
市场的瑕疵
    几年前,《每日电讯报》就英国名头最响的足球选手大卫·贝克汉姆发表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观点。该报在题为《大卫•贝克汉姆——物理学天才!》的文章中报道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描述了为计算在著名的“贝式弧线”中足球划过的轨迹而必须要求解的微分方程。

在该研究问世的多年之前,一篇由芝加哥经济学派泰斗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伟大的统计学家伦纳德·吉米·萨维奇共同撰写的、被大量引用的文章,就已着重论述过体育运动中意图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弗里德曼和萨维奇在文章中表示,台球高手的击球,大概只有那些业务娴熟的物理学家运用运动方程的知识才能计算出。和小贝一样,台球选手大概并不具备实际进行此类计算的能力,但假设他有这个能力便能精确地描述出他的击球结果。

弗里德曼和萨维奇是在为在经济推理中使用非现实假设辩护。他们主张,唯一重要的是预测是否准确。

基于上述思想,弗里德曼又创作了一篇文章,即《实证经济学方法论》。50年后的今天,经济学家们仍在以弗里德曼的论点为基础,为那些有悖常理的假设寻找合理性。

弗里德曼和萨维奇所使用的这个类比,只适用于台球高手。如果你试图使用“完美计算”假设预测我的击球,那你是预测不准的:还不如假设我击出的球会随机移动来的准。而台球高手能击出精准的球,尽管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我们都不太明白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承认他们为高手,正是基于他们的这种神奇表现。

完美击球这一非现实假设,只适用于经过筛选、把我这样的选手淘汰出去的情况。得益于进化生物学家在过去50年间所进行的数学计算,我们现在明白了,此类论点的影响可能极其深远。

达尔文的洞见在于表明一点:进化所产生的结果可能超越最复杂计算的能力范围。这些结果或许看上去像是大规模优化的产物,尽管事实上没人做过、或者有能力去做那些优化计算。

选择过程不仅存在于生物学领域,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体育运动、商业和金融领域。

我们在商界可以看到这种自然选择:只有那些有盈利能力的企业能够生存,只有那些成功的交易员能够保住饭碗。但自然选择这个大背景,限定了弗里德曼和萨维奇所提论点的狭小适用范围。他们给出的例子并非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例子,不能为认可基于非现实假设的理论提供支撑。事实上,这个例子展示出了这一论点的局限性。

假设选手完成的击球是所有可实现击球中的最佳选择,有助于解释单个台球高手的击球。但这一假设对解释两位台球高手之间的互动却毫无用处。高手之间的高水平比赛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他们的发挥近乎完美;但这类比赛之所以刺激和吸引人,则全然是因为他们的发挥并非尽善尽美。为了预测比赛结果,你必须去关注那些“瑕疵”。

台球比赛中重要的是比赛成绩,不是比赛过程:在商业和金融领域,重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如同在台球比赛中一样,在商业和金融领域,瑕疵至关重要。只有重视这些瑕疵,你才能预测比赛成绩、或领悟结果。

大多数赚钱的商机已被他人占据。某些人之所以赚到钱(无论是身为企业家还是身为交易员),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尚未被他人占据的盈利机会。在证券市场中,有效市场假说大体上是成立的。但只有在该假说不成立时,才会出现诱人的投资机会,而正是在这类时刻,我们才观察到市场的瑕疵。

市场的瑕疵解释了谁赚钱、谁赔钱,也解释了为何经济增长有时会步履蹒跚、以及之后如何实现复苏。弗里德曼和萨维奇的类比旨在说明,我们如何能够通过假设完美认知(即便这类假设是非现实的)来预测经济事件。但这个类比却更加清楚地说明了,为何基于完美认知假设的经济预测总是把我们引入歧途。(约翰·凯/文)
220#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1-1-31 08:20:57 | 只看该作者
谁“逼死”了基金经理?
【博览资讯报道】“40岁前拿命换钱,40岁之后拿钱换命”,这是薪酬高但是工作强度和竞争压力极大的基金业内人士经常彼此开的玩笑话。但当玩笑开始变成残酷现实时,却让这些金领们陷入了群体性的哀伤和彷徨。

今年初,银华基金基金经理杨长清因白血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病逝,年仅37岁。令人唏嘘的是,孩子才刚1岁,就和父亲天人永隔。而去年底,曾在多家基金公司任职的资深营销策划女将黄玉因病去世。

自2009年开始,41岁的原上投摩根投资总监孙延群、51岁的原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文鸣、47岁的原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缪建兴、原国泰基金客户服务部总监严仁明等多位基金业人士相继因身体原因辞世。

2.4万亿的公募基金规模与8000多名从业人员,一个人扛着3亿元。行业的快速膨胀、短期排名的压力、连轴转的工作、生活的压力……让金领们开始无法承受生命中的重担。在基金精英一个又一个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做高排名、做大规模赚取管理费的中国公募基金发展模式,在高速发展10年之后,是否要慢下来,寻求长久发展之道。

“拿两个人的钱,干三个人的活”资料显示,杨长清2003年2月加盟银华,2009年11月28日,公司公告杨与同事一起管理银华道琼斯88基金。但2010年5月6日,银华基金再次公告称,他因个人健康原因无法正常履行职务。

“当时还有媒体质疑,说他业绩不好被迫下课,实际上在此前的体检中,杨已经发现了白血病”,银华基金内部人士透露。在治疗期间,杨的病情曾一度好转,但最终没有逃过病魔之手。

在对基金业高薪的羡慕,以及对“老鼠仓”案件的痛斥之余,基金业近期频发的“健康事故”,不得不让人反思,这个行业怎么了?

从1998年的封闭式基金开始,十来年期间,中国的基金业突飞猛进,管理资产总规模从不足5000亿元迅猛攀升到2007年最高峰时3.2万亿元。刚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公募基金的规模为2.45万亿元(不含QDII),尽管规模有所缩水,但是产品数量在急速增加。

“5年前,我刚入行时,才200只基金,有4400多从业人员,但现在基金的品种已经有700多只,增加了近300%,但人员增长了不到一倍”,担任华南地区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的祝斌(化名)说。

基金品种和规模的膨胀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成为基金业的现状,伴随于此的是,是基金从业人员的高强度负荷工作。

一名基金经理管理多支基金,“一拖二”、“一拖三”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而对于市场和渠道人员来说,“基金发行的时候,一天跑一个城市,一天做8场培训,都习惯了”。而去年基金产品审批创新通道开放后,基金公司年发基金数量也随之井喷,从过去的1到2只,变成3到5只,有基金公司更是达到了6只。“我听说,深圳有基金公司计划今年发10只产品,这太恐怖了”,祝斌说。

海外的基金人士一年可以有长达2到3个月的假期,但是国内的同行相比却是“苦行僧”,不仅周末、周日经常加班,如果碰上市场巨幅波动或者基金发行,长假也往往被征用,休个痛快的年假更是奢望。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研究员曾打趣说,“一次飞机晚点起飞,机上乘客都在睡觉,只有我和另外一位乘客在用笔记本电脑工作,后来一问,果然是易方达的一位基金经理”。

祝斌说,“很多人想进入基金行业,都是看重这个行业的高薪,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给你双倍的薪水,让你干三个人的活儿,性价比未必理想。”

“肉体苦,精神更苦”和肉体上的高强度工作相比,对基金人而言,精神上的压力更难承担。

广州某著名大学的一位博士毕业后,因为业绩好、能力强,而快速成长为广州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尽管履历为人所称羡,但三十多岁就满头华发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而同城的另一家基金公司,多数男性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们则以集体谢顶闻名业内。

头发问题只是一个表征,员工的健康问题,是不少基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要事。安排年度体检、组织旅游体育活动、甚至组织学习太极拳、瑜珈等等,帮助员工解压,不过效果恐怕是“杯水车薪”。

“大学毕业之后,我当时最幸福的想法,以后再也不用考试了,但没想到当了基金经理之后,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考试”,一位基金经理无奈地表示,业绩排名的潜在压力太大了。

“公司组织出国学习,每天晚上4点钟还要爬起来看盘,中国股市波动大,几天不看就是另一个样子”,上述基金经理表示,2008年大熊市的时候一度神经衰弱,“你想,管着几十个亿,每天亏掉几个亿,怎么睡得着觉?”

现行的中国公募基金业,盈利模式为收取固定管理费,而基金品种同质化严重,这种背景下,做高排名博取眼球、然后快速发行产品做大规模,成为行业通行之道,而媒体和渠道和民众也惟排名是从。尽管监管部门和基金公司一直在宣传长期投资的理念,但是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基金人对于排名的追逐从未降温过。

每到岁末年初,基金业绩的排名都是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胜出者的回报是惊人的。以华商基金为例,旗下华商盛世夺得了年度股基冠军,而同期资产管理规模133.84亿元井喷到了417.28亿元。

著名基金评论人士赵迪表示,“谁都不想看到类似悲剧的发生,但是市场对投资收益的要求最终都会转化到对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高薪的同时要承受巨大压力”。

排名压力之下,不少公司试行了末位淘汰制。去年3月,一位毕业不久的北大高材生,因业绩考核不达标,被大成基金解聘两天后,在居所用跳楼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令人惋惜不已。

投研人员的压力来自于业绩排名,而基金销售部门的压力则来自于市场规模。每年年底在业绩排名之后,各大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也是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同期发行的基金,彼此之间的高下也常在攀比。

除了同行的竞争,内部竞争也很激烈。“我们负责的片区年初在公司份额占比为20%,今年我们片区的总销售规模即使再好,如果到年终在公司内部比例下滑,也要影响年终考核”,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广州分公司老总透露。

“基金从业人员大部分素质很高,做事很认真,不仅仅是投研部门,其他像市场部门压力也很大”,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表示,基金行业里人才济济,“你不努力就不可能战胜对手”。

“能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大多是从小考试拼出来的,面对工作上的竞争和压力肯定也会玩命上,久而久之身体就垮了”,祝斌透露,最近同行们的早逝让同事们一直在反思。

中山大学EMBA教授、广东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曾伟分析称,并不是工作量大以及劳累导致悲剧的发生,而是由于日积月累的心理压力,“过多看重最后的结果,而不是对工作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压力和痛苦自然会产生。”

“事业、家庭双重压力”“原来总担心通货膨胀,为养老想多存点钱,没想到命运开了这么大个玩笑,突然结束了这样的担心……”不少参加黄玉追悼会的基金同行,看到她在临终前制作的一段视频后,潸然泪下,不能自已,因为感同身受。

顶着金领光环的基金人,其实也和不少普通人一样,为飞涨的楼价、儿女的教育、父母的健康而焦虑着。

“2009年初看中了一套婚房,首付还差十多万,但公司年终奖一直没发,拿到年终奖之后,房价又涨了50多万,买不起了”,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宣传经理王澜(化名)无奈地说,“基金公司的薪酬都向投研部门倾斜,市场部门的薪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这么高,我们也为房子发愁”。

40岁上下的基金人健康事故频发,正是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所致。

在压力之下,不想拿命换钱,就选择离开,也成为了不少基金人的选择。

“为什么要去私募?私募牛市拼一拼,熊市休息,等今年财务自由了就提前退休,在公募何时是个奔头?”一位从基金公司渠道经理过档私募任职市场总监人士分析。

规模越来越大,精英越来越少,面临成长烦恼的公募基金业,难题待解。

专家把脉基金行业竞争激烈“减压”很难在海外的基金市场,基金经理最重要的事情是战胜基金的比较基准,而不是可以争取排名,股票基金基本上是满仓操作,基金经理们没有选时的压力。而投资者也没有像内地一样,天天盯着净值和排名来判断投资决策。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基金业出现的问题,是中国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短期也没有好的办法去扭转。

“注重短期排名和市场还不成熟有关系,投资者还不成熟、不理性。”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2008年不少基民巨亏,网上把基金经理骂得狗血喷头,但是其实大部分股基都战胜了比较基准”。数字为证,2008年沪深300指数全年累计跌幅达到65.95%,而同期股票基金平均跌幅为52%。

为淡化市场对短期排名的过度追逐,去年11月,证监会在网站上发布了“第64号令”,新规明确规定,对基金的评级期间不得少于36个月,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投资者、媒体和行业对于短期排名的追逐并没有减弱。而基金专户理财业务的开放,从若干年来看,也无法改变公募基金以收取管理费为主的盈利模式。

对于业界的排名以及基金公司内部的业绩考核,赵迪认为不尽合理,但很难改变。“只能说在投资中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多配几个基金经理。”

曾伟表示,目前的基金业只注重规模和业绩,对个人强调金钱激励,使得基金经理处于“身心分离”的状态。“在这种心境下,就会有很大的压力,要摆脱却无法摆脱。”

不过,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认为,基金的排名是合理的,也是客观的要求。“投资者把钱交给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为公众理财,按照规定每天公布基金净值,这是市场的要求。无论排名与否,业绩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投资者也会去选择。”

“在一个竞争的社会,必然有各种考核。事实上,指责基金排名的往往是业绩差的基金经理。”王群航表示,基金经理必须对公众负责,既然踏入这个行业,就要有心理准备。

江赛春也认为,“本身基金业的竞争就很激烈,市场变化很快,基金经理没有保持长期良好业绩的一劳永逸的办法,唯有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压力大是正常的”。

解压之道金领要崇尚快乐文化积极“自救”如果基金业的现状,注定了高压工作将是常态,基金人又该如何自救?业内人士表示,积极乐观的公司文化和基金人的自我放松是当前唯一可选的“减压药”。

赵迪表示,基金人的“减压”,“主要靠自身调节,享受高收入的同时,必然承受巨大的压力。”赵迪表示,如果个人承受不了压力,就不要做这一行。外部环境方面,他建议投资者对基金经理更多包容,在关注排名时多一些理解,让基金经理有更宽松的氛围。

王群航也持有类似观点,“基金经理首先要找到合理的定位,企业也应该推行更人性化的管理。但减压还是靠自己去调节,保护好身体。”王群航认为,在业绩排名落后的时候,基金经理应反省自己的投资能力,而不是更加抑郁,“如果不合适完全可以退下去做个研究员,或许更为合适”。

江赛春则认为,化解基金业的压力是一个过程,要看不同公司的风格和战略定位。“但个人对自己也有要求,这需要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生活和事业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工作中要找到两者的统一”,曾伟建议企业要培养员工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热爱、对工作价值的认可,而不仅仅是从经济利益去激励,基金公司的老板们更要做好表率。“对于员工个人来说,要挖掘工作对别人的意义,培养成就感,不要太强调工作对自己的意义”。

调查发现,一些人员流动相对较少的基金公司往往不是靠薪酬而是积极的企业文化和温暖的氛围。“薪酬上我们没法跟大公司比,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基金经理不会被挖走”,华商基金营销策划部门负责人吕红贞曾表示,“团队合作默契、投资成功率高、这种幸福不是金钱就能提供的”。

而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去年的业绩排名大幅前进,整体规模进入了前三的水平。公司内部人透露,“公司老总倡导的积极、温情的公司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5-1-10 14:02 , Processed in 0.1131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