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家长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楼主: 田里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金白话

  [复制链接]
51#
少年网事 发表于 2010-8-23 08:55:08 | 只看该作者
学的晕头转向------------
52#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8-24 08:16:51 | 只看该作者
别让农民“一无所有”进城
【博览资讯特稿】最近,新一轮的城市化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先有重庆市将近300万人的城市化,后有湖北7个县市取消农业户口。城乡一体化的浪潮可谓波涛汹涌。不过在这个进程中,也出现了浙江等地发生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据媒体报道,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同时还发生了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后要将其户口迁回原籍、很多城市政府官员户籍“非转农”现象。

在我看来,发生在浙江的“逆城市化”现象并不是因为农民工不愿意进城,而是因为那些已经在城市就业的人不愿意放弃其农民身份。为什么不愿意?利益驱使是主要原因。当人们将户籍从农村迁到城市之后,就不能再享受政府征地时给予的拆迁补偿费,而农村户口则可以享受村集体经济分红、征地补偿、回迁安置房等收益。户口一旦“农转非”,那么各种依附于农村户籍的福利就无法享受。更重要是,现在城市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并不需要以本地户籍为先决条件。换句话说,一个农业户口既可以在城市中找到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享受农村户籍的各种好处。

由此可见,这些农民工其实并不拒绝城市化,只是拒绝将其户口“农转非”。如果有关政府部门仅仅从农转非人口的减少就得出“逆城市化”的结论,那实在有失偏颇。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进城之后不愿意变成城市人口?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是其根源。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在具体的实践中,一旦农民变为城市户籍,那么他就从原来的集体身份中脱离,自然也就无法拥有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各项权利。换句话说,一旦农民进城,他必须交出原有的土地,才能够成为城市的居民;也只有此,才能够享有城市中的各项福利。

为什么要取消农业户口呢?表面上来看是为了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但是在我看来,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很多地区,这种举动不过是因为地方政府不想通过以征地的方式获得农民原有的土地。如果以征地的方式推进城市化进程,政府必须支付给农民一笔不菲的补偿。而让农民自愿成为城市居民,就可以避免因为征地而引发的诸多纠纷。比如在重庆就有强制性规定:当农村户籍转为城市户籍时,其原有土地必须退出。土地,如何更为有效的获得土地,才是这些“改革”的真正着眼点所在。

“以土地换福利”和“以土地换保障”,是中国式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在我看来,这些做法问题很多:首先,交易是否公平?城市户籍的含金量是不是和农民放弃的土地价值相当?其次,以强制性的手段让农民进城是否妥当?如果有些农民还愿意保持农民户口,想继续拥有土地,政府能否尊重其选择?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城乡一体化的本意,是让本来只存在于城市的福利覆盖到农村,而不是让农民以土地来换福利。换句话说,目前的城乡一体化改革,是让农民自己为体制在过去几十年中所造成的不平等埋单。由受害者自己为损失埋单,岂不是咄咄怪事?

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规定只有交出土地才能够融入城市。我们能否也换一种思路,让农民“带着土地进城”?或者说,农民不交出土地,也可以获得城市居民所拥有的福利?

我此前曾撰文指出,农民进城是否必须放弃原有农地是可以商榷的。从法律层面而言,农地虽然属于集体所有,但法律没有规定集体成员不在该地从事农业活动就必须放弃其集体身份。既然很多农民已经在城市中生活,那为什么不把这些城市中的福利平等施予这些为城市和城市居民提供服务作出贡献的农民?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会对城市居民不公平。但城市居民享受了这么多年的“城乡剪刀差”之后,让进城农民保留土地,无非是对过去不公所作的矫正。更进一步,如果说只有农民能够拥有农地、而城市居民不能够拥有土地是制度不公,那为什么不能通过改变法律,确认农地可以自由流转,让城市居民也能够拥有农地?

让进城农民保留农地的好处很多。首先,它意味着只有更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能提高农业的规模经营,给从事农业的人口提高收入;其次,它可以给在城市中落户的农民增加收入——他们不仅可以在城市中通过自己的劳务获得收入,也可以出租农村土地获取租金;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带着土地进城”,家中的几亩地能成为在城市艰辛创业的农民工的心理安慰剂,帮助他们更心气平和地融入城市生活。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农民带着土地进城是一件平常事。在中国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城乡二元”的观念在作祟。出路在哪里?就是通过改革破除二元还归一元,但这里的一元并不是“土地必须国有”的一元,而是让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福利的一元。不妨把农民现在手头持有的土地,视作对多年来“城乡二元”制度亏欠农民的补偿,让其成为他们进城的第一桶金。(傅蔚冈/文,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YL
53#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8-24 08:23:34 | 只看该作者
人民币要打游击战
【博览资讯特稿】未来中国在经济领域面临两场硬仗,一是人民币国际化,二是经济结构转型。

人民币国际化紧锣密鼓。短短半个月内,央行高层就汇改7次表态。7月15日起,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连续5次发表署名文章,其间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和胡晓炼还就汇改问题接受媒体采访。8月4日,外管局网站发布了题为《进一步转变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扎实推进外汇重点领域改革》的外汇管理局分局长座谈会纪要。纪要指出,在下半年的工作重点上,外管局要做好应对和打击“热钱”流入专项行动相关案件的查实和处罚工作,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重点、有选择地推动资本项目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下可兑换,都意味着人民币投资项目将越来越多,境内外的资本货币市场投资将越来越广。

有关方面面临的选择是,是藏汇于民、放开大部分管制让中国小分队在国际资本市场打游击战,还是把外汇集中到正规军,让主权基金与外管局替全国外汇投资者当家作主?

国际市场大鳄就那么几家,正规军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眼皮子底下。就像国内期货市场,大机构屈指可数,大笔多空单都能让人猜个八九不离十。当然,社保、中投、外管局也可以通过国际市场的代理人交易,不过,要真以为这样就能彻底保密,那就太傻太天真了。

资本市场残酷异常,巴林银行的里森这只菜鸟被盯上就在劫难逃,而后是中航油的燃料油期货仓位。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连同类也不放过。高盛在凯雷破产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大赚一笔,同样大赚的还有摩根大通。而中投公司公布的2009年年报之所以可喜,是与他们出生时难堪的业绩相比而言,出生未久的中投远未经历市场的考验。

正规军人才过少,就算引入人才在体制中也可能会沦为食禄者。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武侠小说常用来形容绝世高手,资本货币市场的高手同样如此。资金过度集中到国企投资机构,让他们为外汇资产保值增值,恐怕结果很有可能是脱兔乱跑、处子出游。真正的市场高手是否愿意在因循的国企投资机构为稻梁谋?想想国内基金公司的惨状吧,稍有能耐者纷纷出逃,在新的私募体制中如鱼得水。

正规军作战的体制不太适合资本、货币市场生存。

在经历中航油期货、深南电对赌等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后,国企内部的投资集体负责制登上顶峰,哪位长官也不愿意为具体的投资结果负责。为了保障安全,投资项目、投资企业受到限制,而投资审批制决定了投资项目层层上报的结果是,黄花菜凉了。当陈久霖、刘其兵要找决策者的时候,决策者关机、隐身了。即便是比较市场化的中投,与华尔街投资机构相比,仍然被认为官僚气息十足。

让国内娇生惯养的垄断投资机构作战,还要加上数重从未参与过国际市场的幕后指导者,如同新手出招还被捆住了双手,结果可想而知。

在国际资本货币市场上中国是新手,新手与高手对垒取胜的惟一可能是分散作战、各方夹击,务必令对手摸不清意图,俗语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是也。

外储上收、由行政体系支配的时代与现在不同,理念也与现在不同。

中国外储上收源自中国外汇饥渴时代,外汇可以换取宝贵的资源,比黄金更珍贵。背后的理念是,集中资源好办事,正如人多力量大一样根深蒂固。现在我们清楚,人多不一定力量大,集中资源不一定好办事。比如,中国现在需要购买的高技术产品遭遇瓶颈,深陷漏油困境中的英国石油公司对于中国石油巨头收购毫无兴趣。反而民营资本的代表李书福成功收购沃尔沃,将本土充满乡土气的品牌与安全性能一流的国际知名品牌沃尔沃嫁接到了一起。

不错,挪威、新加坡都有主权基金,但拥有主权基金之前已经藏汇于民。中日都是外汇储备大国,有人动辄以中国外储超过日本而洋洋自得。但日本早已实现藏汇于民,而我国绝大部分集中于央行之手,两者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由于我国的资本项目开放将有漫长的过程,而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培育市场,让游击队在各个市场试验性出击,达到练兵效果。(叶檀)
54#
秋雨 发表于 2010-8-24 08:40:35 | 只看该作者
这么高深的东西俺看不懂,叫俺家当家的来学习:
55#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8-25 14:55:44 | 只看该作者
朝鲜“七大”或揭开接班人谜底
【博览资讯特稿】朝鲜劳动党预计将在9月召开44年以来最大的一场会议,届时全世界或许会第一次看到有望成为该国下任领导人的金正日第三子金正云(Kim Jong Eun)。但《华尔街日报》引述部分朝鲜观察人士认为,这次会议可能会揭开一个更大的意外:朝鲜开始从个人统治走向集体领导。

这次朝鲜劳动党代表大会可能会在9月6日左右开幕,但官方开幕日期一直没有公布。朝鲜的领导人接班过程一直不为多数朝鲜人所知,朝鲜以外的人们更不清楚,而大会的召开,将成为这个漫长过程的一个转折点。

朝鲜领袖金正日的家谱这个秘密行事的政权未来会是怎样,任何蛛丝马迹都将受到韩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关注。韩国几十年来一直面临着朝鲜的军事威胁;美国最近宣布对朝鲜政权发起新一轮经济制裁。

这次会议是在6月份下令召开的,在某些方面和1980年金正日首次公开露面的那次会议相似。但今年的会议更加少见:上次有数千人出席的党代表大会还是在1966年,而金正日首次相亮的那次党代会规模更小。自朝鲜1948年建国以来,劳动党一共召开了六次党代会。

韩国警察科学研究所(Police Science Institute)朝鲜分析师Yoo Dong-ryul说,如果金正云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这次会议上,那么他就当不了朝鲜的下任领导人;考虑到金正日身体状况很差,金正云应该会至少加入重要国家机关中的某一个。

金正日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出现在视频影像之中。8月20日,位于韩国的“朝鲜开放电台”(Open Radio for North Korea)报道说,有两名曾在2008年医治金正日一种类中风疾病的法国医生本月和他一起呆了12天。

美国等国的外交人士相信,过去两年,金正日的权力有所削弱,形成一种真空,让官员们无法确知自己的未来,于是诉诸于朝鲜最极端的孤立、偏执传统。

这导致朝鲜与外界发生一些冲突,比如去年的核试验和今年3月份韩国天安号沉没事件(以韩国为首的国际调查人员已将此事归咎于朝鲜)。今年早些时候,朝鲜还整顿私人市场活动,以排除他们眼中的内部威胁。

分析人士认为,09年年初金正日就将自己的儿子确定为接班人,就像当年北朝鲜的缔造者金日成确定他为接班人一样。外界视金正日的妹夫为可能辅佐未来接班人的重要人物,他于6月被委任以国防委员会(National Defense Commissio)要职,该委员会是北朝鲜最高权力机构。

不过由于朝鲜的信息封锁,众评论分析人士无法获得更多可以分析的材料。小儿子金正云从未在北朝鲜的媒体中曝光。而在北朝鲜之外,人们也只看到过一些他十多年前在一所瑞士私立高中上学时的照片。

韩国和日本的媒体报道称,朝鲜的宣传机构已洗印了金正云数百万张照片,欲分发给普通百姓家庭,他们已经保留了上两代金氏领导人的照片。

金氏家族正试图实现父子传位,这已经是朝鲜观察人士的共识,但有人最近对传位能否成功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据信代表金正云的一个宣传办公室近期发生人员变动,另据朝鲜在华贸易商传言,很多人认为如今只有26或27岁的金正云过于年轻,无法执掌大权。

曾写过一本描写北朝鲜战俘营成长经历的自传作者、北朝鲜出逃者姜哲焕(Kang Chol-hwan),本周在韩国的朝鲜日报(Chosun Ilbo)上撰文称,金正日认为保持其权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子承父业,但是能否得到朝鲜劳动党的全体通过值得怀疑。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关注北朝鲜的经济学家兼教授弗兰克(Rudiger Frank)表示,他并不认为北朝鲜会接受金氏家族的第三代领导,因为该国经济现在十分萎靡,有精英人士希望掌权,而普通民众也不会相信为金正云杜撰的极其浮夸的溢美之词。

弗兰克说,我觉得第三代“伟大的领导人”不可靠,这就好像你不可能一直向酒里掺水还能保证其品质不变一样。

法兰克称,朝鲜劳动党有可能建立一个集体领导体制,金正云可以在这个体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高统治者。他说这种治理模式在共产主义国家非常普遍。
56#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8-25 14:56:01 | 只看该作者
朝鲜2010年重要人事变动一览
【博览资讯特稿】朝鲜领导人金正日2010年对其高层进行了众多重要的人事变动,旨在强化“家族”统治。以下是某些重要的职位变动以及金正日为强化其家族统治所采取的行动。

张成泽(Jang Song-thaek):金正日的妹夫,今年6月份被提升为朝鲜国防委员会(National Defence Commission)副委员长,接近朝鲜权力顶峰。

张成泽之前担任朝鲜劳动党中央行政部部长。最近几个月,他多次在公共场合陪伴在金正日身边,显示出金正日对他的信任。张成泽也被视为未来辅佐金正日最小儿子金正云(又译金正恩)的首席人选。

金敬姬(Kim Kyong Hui):金正日的妹妹,现为朝鲜劳动党中央委轻工业部部长,主管国内的商品生产。

研究人员表示,金正日最近几年日益倾向于徵求其妹的建议和支持。金敬姬统领朝鲜劳动党轻工业部,并多次在今年的媒体上看到她出现在其兄旁边。

崔永林(Choe Yong Rim):崔永林今年6月被任命为朝鲜内阁总理。

据部分媒体报导,前任总理金英日(Kim Yong Il)的下台与去年下半年的货币改革关系甚大。朝鲜民众对去年的货币改革怨声载道,当局不得不通过放宽部分市场限制以平民愤。

金永春(Kim Yong-chun):金永春现任朝鲜人民武力部部长,他在权利斗争中击败了其他军界对手,目前既在内阁担任政府部长,又在国防委员会兼任职务。

金永春被认为在对美国和韩国的政策上立场强硬,他近来还暗示会举行新一轮核试验以增加威慑。

朴南基(Pak Nam-Ki):据部分韩国媒体报导,曾任朝鲜劳动党计划财政部长的朴南基因货币改革失败已被处决。

朴凤柱(Pak Pong Ju):前内阁总理朴凤柱因主张经济改革政策,遭遇保守派反对,在三年前被罢免。外界认为他是张成泽的亲密助手。

朴凤柱已东山再起,重新成为朝鲜政坛重量级人物。据朝中社报导,他目前在金敬姬手下任职。(选自路透)
57#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8-25 15:00:44 | 只看该作者
华尔街又要崩溃了吗?
【博览资讯特稿】本周糟糕的经济数据可能会让你感到疑惑。我从不作预测。这是愚蠢的行为。当然,现在我也不会这么做。

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暴跌造成大恐慌。但是,今年夏天太多的人过于乐观了,所以在这里我要提10条需要提高警惕的理由。

1.市场价格已经很高。根据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采集的数据,周期调整后市盈率约为20,大大高于历史平均值──16左右。该比率是一个有效的长期收益预测指标。估值对投资者来说比其它事重要得多。如果你承担风险能得到优厚回报,那么承担风险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你得不到呢?

2.联储开始紧张了。本周,联储警告说经济已经疲软,并亮出了对抗通货紧缩的最新武器:用出售抵押贷款的收入购买国债。这应该能使长期利率下降。对抵押贷款借款人来说,这是个大好消息。但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已经超过10000点时,这可不是人们想听到的消息。

3.太多人过于乐观。根据美国积极投资经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tive Investment Managers)的最新调查,积极基金经理们预期市场将继续攀高。投资人情报(Investors Intelligence)的每周调查报告称,财务顾问们也有相同的预期。这正是需要小心谨慎的原因。当其它所有人都持悲观态度时,就到了买入的时候了──这话反过来说也可能也是对的。

4.通货紧缩已经出现。消费者价格指数已连续三个月下降。最糟糕的是,它也影响到了工资。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报告,上个季度美国工人的实际小时工资比去年同期降低了0.7%。联储会担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通货紧缩时期,工资、公司收入、住房及投资的美元价值都可能缩水。但债务却停留在原有规模。这使通货紧缩成为一个恶性陷阱,尤其是当人们欠下太多钱时。

5.人们仍然欠了太多的钱。家庭、企业、州政府、地方政府,当然还有联邦政府都欠下了许多糊涂债。据联储称,美国债务总额──即便不包括金融部门债务──基本是10年前的两倍:现在是35万亿美元,而10年前是18万亿美元。家庭债务负担几乎没有减轻;和去年创纪录的高峰值相比,家庭债务仅下降了3%,这是10年前家庭债务水平的两倍。

6.就业形势比他们说的糟得多。忘掉9.5%的“官方”失业率吧。其它数据?来看看这个吧。现在,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只有61%有工作。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最低水平──当时许多女性选择留在家中,因而使就业率下降。现在,20岁以上的男性就业率为66.9%,上世纪50年代这个数字约为85%,当然由于现在在世的老年人更多,这个数字要打点折扣。而且,现在许多有工作的人只是在做兼职工作,因此目前20岁以上的男性其实只有59%有全职工作。这种情况乐观吗?

7.住房问题仍然严重。上个月,美国房产止赎率再次上升。RealtyTrac的止赎问题专家称,7月份银行又接管了93,000套住房。该数字比6月份上升了9%,仅稍低于5月份的历史最高水平。RealtyTrac称,今年的止赎房产数量直指100万。由于连锁反应使住宅价格下降,这自然也会伤害到所有未处于止赎状态的房屋所有者。见上文对通货紧缩的分析(第4条)。

8.劳工节将近。唉呀,华尔街似乎总是在9-10月崩溃。想想2008年吧。想想1987年吧。想想1929年吧。从统计上讲,的确是存在着“9月效应”。市场在9月的平均表现差于其它月份。没有人真正知道原因。有人甚至将其归咎于白昼缩短带来的心理影响。但这已经产生了自我强化的效应:人们害怕9月,所以在9月抛售。

9.华盛顿正陷入政治僵局。选举季已经开始了。预计11月民主党在参众两院都会失去一些席位。(根据爱尔兰都柏林InTrade博彩公司开出的赌盘,共和党有62%的机会掌握众议院的控制权。)两党的政治对话看来已经失败,打破了所有可能的补救希望,因此让我们不要寄希望于能达成有关任何实质问题的“两党”协议。你认为这是件好事吗?正如Gluskin Sheff投资公司的戴维斯•罗森堡(Davis Rosenberg)本周所指出的,政治僵局只在“没有什么需要补救”时对投资者来说是件好事。他指出,现在我们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但是目前是不会出现的。

10.其它各类指标都闪起了警示灯。尽管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的制造业指数仍为正值,但在7月份却再次走弱。供应管理协会的新订单指数也是如此。贸易赤字扩大了,而第二季度GDP增幅远低于最初预想。美国经济周期研究所(ECRI)每周领先指数(Weekly Leading Index)的警示灯已经亮起数周了(尽管最近的指标看来有所好转)。6月份的欧洲工业产值显著低于预期。即使是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放慢了速度。科技行业的领头羊思科公司(Cisco Systems)已经预先发出了警告信号。单独来看,以上信号也许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综合来看,就让我疑惑了。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股价很低,我可能很乐意购买股票。但如果股价很高,我可能就不那么愿意买了。原因见上文第1条。(Brett Arends)
58#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8-26 08:05:55 | 只看该作者
经济总量全球第二 中国牵扯世界神经
【博览资讯特稿】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如果说其中揭示了什么的话,那就是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正与日俱增。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在贸易方面,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却是无可争议的。

这种地位形成了“中国价格”,也就是中国的巨大需求决定着一系列产品和大宗商品的价格。现在你还可以预计,未来10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演变,其巨大的经济规模还有可能决定大量其他资产类别的命运。

中国近期历史中,很大一部分时间的主题都是它作为一个代工出口中心而崛起,压低了包括电视机和玩具在内的一系列产品的价格。成为世界工厂还有一个后果,即中国也成了从铁矿石到金属铜等一系列硬商品的定价者,最终掌握着全行业、甚至一些国家的命运。

所以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种有效的投资方法就是沽空中国生产的任何东西,因为其价格将会下降,同时做多中国消费的任何东西,因为其价格将会上涨。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演变,这条规则也需要更新。由于通胀压力的增加和工资的上涨,西方生产商盲目利用中国不断降低的成本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

与此同时,价格的上涨正沿着价格链而扩散。中国的工业机器现在不仅在为硬商品定价,而且也为一软列软商品和食品定价。由于中国的原因,美国、欧洲的一般消费价格很可能也会跟着上涨,而不是下跌。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增长的影响方式会出现新的变化。在中国国内,代工工厂受人关注的程度应该会下降,而不断增加的消费阶层受关注的程度会不断上升。我们还可以期待中国封闭资本市场的复杂化、国际化程度得到提升,企业更加渴望走出国门,在海外实现扩张。

随着巨型国有企业纷纷上市,中国已经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提振。去年,中国企业在香港和上海上市筹资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在中国农业银行实现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上市之后,这种情况应该还会重演。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现在已成世界最大。

随着人民币日渐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也是值得密切关注的领域。目前似乎欧元、黄金,及上周韩圆的走势,都越来越需要考虑到中国政府下一步如何部署其2.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目前中国严格管理其汇率、利率及跨境资本流动,这些政策的任何调整都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管制及国内投资机会有限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内地资金热衷于寻找另类投资,无论是艺术品、房地产、葡萄酒还是古董。

以香港为例,香港地产市场已成为内地资金的投资热点,香港地产价格已被推至1997年以来未见的高位。上周地产中介中原地产公布,今年上半年香港三分之一的高档新盘是由中国内地买家买走的,从而揭示了中国内地购买力的力度,而这一数据还不包括通过公司买入的房产,如果要是包括,该数据应该更高。

这一现象还出现在其他城市,不过数量较少。莱坊房地产经纪公司公布,来自内地和香港的中国人购买了伦敦十分之一的新建房产。

一些投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分析这些新资本流动时另一个需要深思的因素是,中国所谓“灰色”或准合法资金占多大比例。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提供给瑞士信贷的报告,中国存在高达1.4万亿美元非法、未经申报的收入。

这可能使一些面向中国地产的解决负担能力的措施显得不那么紧迫。但这类资金对国际资产类型究竟有何影响就值得仔细考虑了。如果资本从未有真实的价格,那它还能理性地运作吗?例如,如果获得资金的方式可能较为可疑,那么在香港买一套公寓的价格就是次要的了,首要的是能在中国内地管辖范围以外、具有高流动性的市场获得资产。

得益于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和内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呈现在香港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应该记住如果中国能够带动一系列产品的国际价格上涨,那么反之亦然。如果中国经济放缓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华尔街日报)
59#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8-26 08:09:20 | 只看该作者
李荣融:国资委一号掌门人
【博览资讯报道】2010年8月24日,时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已经“入驻”国资委。而执掌国资委7年之久的第一任央企“掌门人”李荣融即将卸任,李荣融的去向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李荣融曾在题为《13年来国企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报告中称:“国有企业改革20多年来,能改、改好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2003年,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时任经贸委主任的李荣融接过国资委成立后的首任“掌门”之职。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位置使他曾一度陷入激烈的争议,也使他成为国资委的开山英雄。回忆李荣融在与国企打交道的点点滴滴,在国资委的生涯无疑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成败论英雄2003年初以“特设机构”身份成立的国资委,被国务院赋予的职能包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等。

面对当时196家大大小小的中央企业、几万亿“杂货铺”似的国有资产、为数不少的享受部级、副部级待遇的央企领导以及不愿放手的各个主管部委,没有几个人认为李荣融能够成功。

一位几年前退休的央企领导,对李荣融在国资委的作为有一番细致的点评:

组建国资委这样的机构并且要有一番作为,必须经历几个阶段,如果坚持下来才有可能成功。第一个阶段是前两年,要建章立制,打好基础,定好战略,这个阶段的工作压力还相对小一些;第二个阶段是第三年和第四年,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要带来大范围的利益调整,这个阶段受到的抵制和批判最强烈,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可能挺不住,失去了信任,最终半途而废;第三个阶段是第五年、第六年,这是战略全面铺开的阶段,动作最大,但一般来说,出问题的可能性已经比较小了。

拿他的分析来对照李荣融在国资委的经历和外界的舆论,确实有许多暗合之处。七年之后回头望去,在国资委肩负的这几项任务中,李荣融完成最出色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央企业国有资产从2003年的约2万亿,增加到了2009年底的5.5万亿,翻了一倍多。七年来,李荣融在推进央企业绩考核、集中主业、人事制度改革(面向全球招聘央企高管)、公司治理(引进独立董事、职工董事)、国有企业的扩张并购(中海油、中铝等)、国企主营业务或集团整体上市、规范产权改革乃至国有经济的整合重组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央企业绩的高扬与这些基础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

接班人王勇现年55岁的王勇在2003年5月,任国资委副主任。2008年9月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使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2008年9月,随着李长江的引咎辞职,王勇临危受命接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一职。

此后,在王勇主政下的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109号令正式废止《产品免于检查管理办法》,至此,由前任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7年多前建立起来的免检制度被废止,显示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王勇平时少言寡语,为人和善,从外表上看,并非“强势”干部,在多位国资委干部看来,他是“温柔的铁腕”领导。

“王勇一直在管理央企干部,没有原则性不可能干好这个岗位,他很细腻,属于严谨稳健的那种领导,工作方法是以柔克刚。”这是一位与王勇共过事的国资委干部给王勇的评价,“很有原则性”也成为国资委同仁对王勇工作作风的一致评价。

(SJ)
60#
 楼主| 田里草 发表于 2010-8-27 08:08:33 | 只看该作者
赌不起的通胀
【博览资讯研报】今年的全球价格体系异常诡异,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风险和发达国家的通缩风险都很严重。这种局面让人们对中国的通胀前景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在经济全球化与货币政策非全球化的背景下,下游通缩和上游通胀存在共存的可能,但这里面最可怕的问题却是,处在中游的怎么办?这正是中国的现实。

问题并不复杂,只是人们不愿正视,能支撑下游通缩和上游通胀的,只有中游补贴。

中国补贴全球,这就是2009年以来全球假复苏的根本逻辑。但不合理的事情终将被矫正,自古如是,当未来全球宏观经济重新矫正之时,中国又将面对何种场景?

答案很简单,当上游和下游都经过危机的调整之后,中游的调整也将到来,不是主动就是被动,避无可避。而通胀,这个让温总理感慨“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的难题,届时将把中国经济推入死角,而谢国忠先生所说的通胀危机就会成为现实。

今年中美两国的农产品市场就很能说明。

中国:从北方到南方,从大蒜到绿豆,一场场对未来通胀的预演不停上演。

美国:粮食大丰收,美国农业部却将需求预测调得更高,理由只有一个:中国。

全世界大炒作农产品的逻辑就是炒作中国需求,炒作中国需求就是榨取中国红利。

这里无需更复杂的分析,最核心的一点很清楚:中国是通胀受害国,而美国是通胀受益国。可以肯定,美国重启量化宽松不会惹来通胀麻烦,而中国一旦松货币,通胀立马显现。别忘了,中国还有一大堆资源价格改革在排队中呢。

不要被CPI的表面数据遮蔽了双眼,生活的体验远比一些专家的解释来的可靠。2010年,我们的流通货币创造了记录,CPI却还趴着没怎么动,这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只有一个解释,数据被PS了。有了PS,丑女可以变成美女,通胀也能变成通缩。虽然统计数据被PS年年有,但感觉今年格外多。

我早说过,如果有一个超市价格指数,跟统计局公布的CPI一定是极大的背离。

从2004年到2008年,光是应对资源成本上涨,中国已经忙得左绌右支,而现在,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是通胀系统性风险的信号,这不是可以侥幸避免的。更为可怕的是,由于高昂的房价已经透支了人们未来的购买力,劳动力成本上涨对内需型经济贡献也将被严重削弱。

中国在历史上赌不起的通胀,未来同样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5-1-10 18:09 , Processed in 0.1190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