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注册 登录
中科大家长论坛 返回首页

馨远悠悠的个人空间 http://w10.ustcjz.cn/?4669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载:谈谈科大精神

热度 1已有 230 次阅读2016-10-20 10:53

谈谈科大精神

 

中国科大是1958年为适应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国家对尖端科技人才的需要,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我们进校时,条件非常艰苦,但能进入科大学习,同学们都感到十分幸福。因为当时100个同龄青年中只有1个人有机会上大学。
 
我现在还保留了一张照片——是郭沫若和华罗庚在操场上席地而坐,观看同学们演出的照片。围绕在郭沫若和华罗庚身边坐着的女生正好是我们班同学,她们参加十一舞蹈演出。郭老是科大首任校长,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可他们仍然和学生坐在一起,使我们觉得非常亲切。记得学校曾请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陈毅作报告。他说,你们都是科技大学的学生,是搞科技的,只有把科技搞好了,国家富强了,我作为外交部长说话才硬。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一样的,只有中国富强了,中国在国际上有地位了,我们外交部长的腰杆才直,说话才有分量。
 
科大当年围绕着“两弹一星”设置专业。我们有一大批同学毕业后一直在为载人航天事业工作,为此辛苦了一辈子,为载人航天事业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也有少数同学由于种种原因,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些比较小的地方做了中学老师,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样做得很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很好的成绩。
 
我之所以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不管在什么岗位上,科大同学绝大多数人都记住了老师、国家的殷切期望,没有向命运屈服。
 
不甘沉沦的艰难岁月
 
从1958年建校到1965年,科大得到了国家和中科院的很大支持,短短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但1969年底,由于种种原因,突然宣布科大等北京的几所大学离开北京迁往外地,这对科大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大概10月中旬开始动员工作,要求两周内就搬迁,12月份先遣队来到安庆,住在安庆市委党校,后来经过一批学生和老师的努力,最后学校搬到合肥。我是在1970年2月份到合肥的,当时合肥师范学院只有很少几栋楼。科大下迁,不光人下来了,大批仪器设备也开始搬迁。北京留守处的同志负责装箱,把箱子装到汽车上,然后用汽车运到火车站,再用火车运到合肥,然后在合肥卸车。前后花了整整1年时间。
 
1970年,中国科大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所有老师和学生分别分到淮南煤矿、铜陵铜矿、马鞍山钢铁公司、白湖农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还有一部分人留在合肥负责搬迁;二是安顿下来开始招生。1972年科大开始招第一批工农兵学员,我们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1973年开始招生。招生时面临的问题首先是需要实验室,把箱子拆开,仪器拿出来,地方不够,又要腾地方。另外,搬迁过程使绝大多数的仪器损坏了。科大建校初期,自身老师不很多,大多是科学院兼职老师,他们大部分留在北京。轮到58级、59级、60级留校同学当老师的时候,有先天的不足。学员当中,有的中学也没念完,要补高中的物理、化学,程度很不一样。1970年我28岁,科大大多数人和我年纪差不多,有科研经验的、年纪大的老师并不很多。
 
我觉得,中国科大后来能够发展,首先要归功于“文革”结束,国家改革开放。中科院对科大采取了很重要的措施,把一批年轻的教员送到国外进修,做访问学者。我1965年大学毕业,出国是1979年,间隔了整整14年。这期间,不能说一点没有接触业务,我们给72年、73年、75年的工农兵学员上过课,一起讨论过今后的科研方向。1976年以后,科学院的专家给科大生物系定了几个方向: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我觉得大体上是对的。我通过了1978年底教育部组织的出国人员外语考试,1979年出国。
 
在国外两年,最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知道了中国跟世界的差距有多大,知道了为什么需要改革开放,知道了应该如何搞科研。这批留学生后来绝大部分都回来了,回来以后有了中国科大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大家现在都知道科大“cuspea”考试成绩优异,这代表了当时科大在全国的位置。科大离开北京,有人认为一定会沉沦下去,但实际没有。一批年轻教员回国后带来了新的东西,使科大在80年代国内的地位很快就确立起来了。
 
1987年到1997年,在10年的时间里,我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第一是选准方向。我是做计算生物学的,当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领域,我们认定这是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方向,尽管国内做得不多,但在国际上是一个新的重要学科方向。所以要坚持做下去。
 
第二是团结合作。科大有一批63级、64级、65级的学生,大部分人在学校没有上完课就赶上“文革”了,被分配到基层单位。“文革”结束后,当时的校党委书记刘达看到科大师资严重不足,就将他们招回来,办进修班。我回国后,钱临照先生找了我,对我说,你这个方向是物理和生物结合的方向,是不是找两位学物理的进修班学生跟你一起做。后来他就找了两位年轻的64级、65级物理老师跟我一起工作。再后来,又有一位学化学的老师和我一起工作。他们对我的工作都有很大的贡献。我认为要合作,就要真诚待人。在这里我要跟同学们讲一句话,现在同学们在学习时,如果有人来问你问题,你能不能不怕花时间帮人解答;你有很好的复习资料、参考资料,你要不要跟人家共享?要知道假设有人来问你,你也能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透、非常清楚,那么,这对你本人也一定是有收益的。
 
第三是要非常努力、非常专心。我认为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勤奋,要非常专心、非常努力。我们没有好的条件,但是大家都非常专心。今天,科大经过了“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我们实验室的条件,仪器设备、人员,应该说比过去要好得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努力。
 
责任、使命与爱
 
我认为,科大精神就是科大人的一种责任心、一种事业心、一种使命感,以及对科大的热爱。科大人奋力拼搏,自强不息,努力攀登,追求卓越,不断创新。我认为这就是科大精神。如果科大人没有这种精神,那么在下迁的过程中,很容易变成二三流的大学。在这里我想跟科大的同学们说,你们从各个中学考到中国科大的,都是佼佼者,相信你们在拿到中国科技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天都是非常非常高兴的,你们的老师高兴,你们的父母高兴。但是来到科大以后,经过一两个学期以后,你们中间肯定有些差别。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同学,说他好郁闷。尽管今天遇到困难了,但是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努力。很多事情是要坚持的。举例来说,去年我们国家生物物理所的常文瑞研究员,他在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光合作用的论文,这项工作他做了整整6年,这6年时间是没有结果的。我们的老师现在都知道每年要考核,考核时别人都有文章、有结果,而你却没有。当然他最后做出来了,但不是所有的人最终都能做出来的。有一位退休老师原来是教遗传学的,他是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研究生,1957年被打为右派,分到内蒙古,后来来到了科大。他在内蒙古十分困难的环境下,用仅有的钱订《遗传学报》,还在学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科大当时觉得这个老师非常令人钦佩。改革开放后就把他调过来了。我觉得这种热爱科学、勤奋努力、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思想正是科大精神的缩影。
 
另外,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路上不要为金钱权力所迷惑。人人都希望生活好一点、工作好一点,这是很自然的。我们在努力、在奋斗,这犹如登山,登山运动员的快乐,并不只是当他到达山顶那一刻,登山的快乐,应该是在爬山的过程中。你们现在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想你们在努力、在奋斗,也可能今天还没有看到成果,但是你们奋斗了,就会有结果的。
 
如今,与国际最先进的一流工作,甚至跟国内最好的工作相比,我们还有差距,所以还需努力。我们科大有一批老师,他们的一生可能谈不上有什么突出的成绩,但是他们努力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一生中做了我们该做的事,我们建设了科大,做了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在当年科大下迁,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重新创造了科大的辉煌。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是我们的骄傲。
 
最后谈谈研究生教育。这几年中国教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中国那么大的一个国家,我们的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现在,一般大学里面大学本科毕业以后一些人找不到工作,有人说这是中国本科生多了,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了,是中国的研究生太多了,我觉得不是,而是中国前一段时间整个结构的不合理造成的。中国有广大的农村,中国农村有多少受过合格教育的教师?中国有多少县和县以下医院有合格的医生?因为过去的体制、机制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合理,大量的资源分配在大城市里面。
 
科大的定位是: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是英才教育,中国科大培养出的学生绝大部分人应该是继续读研究生。不管你今后进入产业界还是继续作科研,研究生教育对你的发展都是有益的。至于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前些年可能国内条件非常差,那时候在国内作科研没有条件,但是现在条件改善了,在国内也可以作出好的成绩。
 
作者:施蕴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16悠然 2016-10-20 12:52
谢谢分享,非常认同“热爱科学、勤奋努力、不断追求、不断创新”的思想正是科大精神的缩影这句话,很质朴的真言,相信科大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下去。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停止注册

渝ICP备05012047号|公安备案号50010502000023|手机版|中科大家长论坛  

GMT+8, 2024-5-3 14:32 , Processed in 0.0998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